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内陆二类水体水色遥感建模数据质量检查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水色遥感反演参数建模现状第16-17页
        1.2.2 水色遥感中的影像数据应用进展第17-19页
        1.2.3 数据质量检查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4 水色遥感相应规范第21-22页
        1.2.5 小结第22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关键问题第23页
        1.3.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内陆二类水体光学参数分析第25-49页
    2.1 研究区及数据第25-29页
        2.1.1 研究区概况第25-28页
        2.1.2 数据第28-29页
    2.2 表观光学特性参数获取及其数据特点第29-35页
        2.2.1 遥感反射率第29-31页
        2.2.2 辐照度第31-32页
        2.2.3 辐亮度第32-33页
        2.2.4 漫衰减系数第33-35页
    2.3 固有光学特性参数获取及数据特点第35-42页
        2.3.1 吸收系数第35-40页
        2.3.2 散射系数第40页
        2.3.3 后向散射系数第40-42页
    2.4 典型内陆水体光学量参数特征第42-48页
        2.4.1 悬浮泥沙主导水体与浮游植物主导水体特征第42-43页
        2.4.2 悬浮泥沙主导水体与浮游植物主导水体光学特征第43-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水色遥感建模的数据需求分析第49-64页
    3.1 水色遥感可反演参数分析第49-51页
    3.2 经验/半经验模型数据分析第51-54页
        3.2.1 经验/半经验模型构建流程第51-52页
        3.2.2 模型构建及验证的数据需求第52-54页
    3.3 生物光学模型数据需求分析第54-56页
        3.3.1 三波段生物光学模型构建流程第54-55页
        3.3.2 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数据需求第55-56页
    3.4 机器学习模型数据需求分析第56-58页
        3.4.1 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流程第56-57页
        3.4.2 模型构建及验证的数据需求第57-58页
    3.5 水色遥感的影像数据特征分析第58-63页
        3.5.1 常用的水色遥感影像的数据特征第58-62页
        3.5.2 遥感建模中常用的波段特征分析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内陆二类水体水色遥感建模数据质量控制第64-80页
    4.1 地面实测数据质量控制第64-77页
        4.1.1 基本检查第64-65页
        4.1.2 光谱数据检查方法第65-74页
        4.1.3 水质参数浓度检查方法第74-76页
        4.1.4 光谱数据与水质参数浓度联合检查方法第76-77页
    4.2 遥感影像入库数据质量控制第77-79页
        4.2.1 输入数据初步质量检查方法第77-78页
        4.2.2 输入数据云检测方法第78-79页
        4.2.3 大气校正结果检查方法第79页
    4.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数据规整第80-97页
    5.1 基础数据规范第80-82页
    5.2 元数据设计第82-85页
    5.3 入库流程规范设计第85-88页
    5.4 上传文件规范设计第88-92页
        5.4.1 地面实测数据上传文件设计第88-92页
        5.4.2 遥感影像上传文件设计第92页
    5.5 上传文件格式检查规则第92-93页
    5.6 文件目录树结构设计第93-94页
    5.7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第94-96页
        5.7.1 地面实测数据库设计第94-95页
        5.7.2 遥感影像数据库设计第95-96页
    5.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6.1 结论第97页
    6.2 不足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第97-99页
附录A第99-106页
附录B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竺山湾湖泊缓冲带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调控研究
下一篇:作物根系磷/菲吸收与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