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由来 | 第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3-21页 |
四、学术要点 | 第21-22页 |
五、相关界定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早期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23-44页 |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 | 第23-29页 |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背景 | 第24-25页 |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 第25-28页 |
(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评价 | 第28-29页 |
二、晚清中国的语文教育 | 第29-34页 |
(一)晚清“变局”与语文教育 | 第29-31页 |
(二)癸卯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 第31-34页 |
三、北京政府时期的语文教育 | 第34-42页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 第34-37页 |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 第37-40页 |
(三)壬戌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 第40-42页 |
四、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 | 第44-74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政策 | 第44-49页 |
(一)和小学国语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 第44-46页 |
(二)国语课程设置 | 第46-49页 |
二、小学国语教育的实施情况 | 第49-68页 |
(一)小学国语的教学目标 | 第49-53页 |
(二)小学国语教学内容 | 第53-56页 |
(三)小学国语教学方法 | 第56-62页 |
(四)小学国语教材 | 第62-65页 |
(五)小学国语师资 | 第65-68页 |
三、国语教学实施案例 | 第68-72页 |
(一)北平市社会局小学的国语教育 | 第68-71页 |
(二)河南省立三区初小的国语教育 | 第71-72页 |
四、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中学国文教育 | 第74-124页 |
一、中学国文教育政策 | 第74-77页 |
(一)和中学国文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 第74-75页 |
(二)中学国文课程设置 | 第75-77页 |
二、中学国文教育实施概况 | 第77-111页 |
(一)中学国文的教育要旨 | 第77-80页 |
(二)中学国文的教学内容 | 第80-82页 |
(三)教学法使用状况 | 第82-89页 |
(四)教材选用状况 | 第89-96页 |
(五)中学国文教师 | 第96-99页 |
(六)中学国文测验 | 第99-106页 |
(七)国文教学开展状况及教学效果 | 第106-111页 |
三、中学国文教学个案分析 | 第111-123页 |
(一)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学 | 第111-120页 |
(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的国文教学 | 第120-123页 |
四、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124-140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成就 | 第124-129页 |
(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 | 第124-125页 |
(二)出现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语文教科书 | 第125-126页 |
(三)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第126-129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局限性 | 第129-135页 |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 第129-130页 |
(二)语文教育开展的随意性 | 第130-132页 |
(三)传统科举观念的影响深重 | 第132-133页 |
(四)学生不重视国文 | 第133-134页 |
(五)语文教育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 | 第134-135页 |
三、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135-140页 |
(一)应处理好语文教育同时代、政治的关系 | 第135-136页 |
(二)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长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136-138页 |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第138页 |
(四)加强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 第138-140页 |
结语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