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陆相湖盆沉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研究区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完成工作及成果认识 | 第14-17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页 |
1.4.2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22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2.3 沉积背景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地层格架特征 | 第22-32页 |
3.1 油层组界限划分 | 第22-26页 |
3.1.1 油层组顶、底界限 | 第22-24页 |
3.1.2 油层组超覆、剥蚀界限 | 第24-26页 |
3.2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26-31页 |
3.2.1 小层岩性及旋回性特征 | 第26-28页 |
3.2.2 小层厚度和岩电特征 | 第28-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岩石相标志及单井相分析 | 第32-53页 |
4.1 岩石相标志 | 第32-45页 |
4.1.1 岩性和颜色 | 第32-36页 |
4.1.2 元素和孢粉分析 | 第36-37页 |
4.1.3 粒度特征 | 第37-39页 |
4.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9-45页 |
4.2 单井相分析 | 第45-51页 |
4.2.1 W1油组岩心相分析 | 第45-46页 |
4.2.2 W2油组岩心相分析 | 第46-48页 |
4.2.3 W3油组岩心相分析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地球物理相标志 | 第53-60页 |
5.1 测井相标志 | 第53-56页 |
5.1.1 测井曲线组合形态 | 第53-55页 |
5.1.2 梧桐沟组测井相模式 | 第55-56页 |
5.2 地震相标志 | 第56-59页 |
5.2.1 反射同相轴几何形态及特征 | 第56-58页 |
5.2.2 平面地震属性相标志分析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60-81页 |
6.1 沉积相类型 | 第60-63页 |
6.1.1 水下冲积扇 | 第60-61页 |
6.1.2 扇三角洲 | 第61-62页 |
6.1.3 冲积扇 | 第62-63页 |
6.1.4 滑塌浊积扇 | 第63页 |
6.1.5 浅湖-半深湖 | 第63页 |
6.2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 第63-69页 |
6.2.1 西区剖面沉积相 | 第64-66页 |
6.2.2 东区剖面沉积相相 | 第66页 |
6.2.3 覆盖全区剖面沉积相 | 第66-69页 |
6.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80页 |
6.3.1 沉积物源分析 | 第69-70页 |
6.3.2 砂(砾)岩体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70-73页 |
6.3.3 地震相平面展布 | 第73-76页 |
6.3.4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76-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沉积演化及沉积模式 | 第81-88页 |
7.1 沉积演化规律 | 第81-83页 |
7.2 沉积模式 | 第83-85页 |
7.3 主力层有利区预测 | 第85-8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