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稠油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1.2.2 稠油降解气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1.3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2.1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19页 |
2.2 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 第19-20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稠油及稠油降解气地质特征研究 | 第23-36页 |
3.1 稠油基本特征 | 第23-29页 |
3.1.1 稠油物性特征 | 第23-25页 |
3.1.2 稠油族组分特征 | 第25页 |
3.1.3 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25-28页 |
3.1.4 油源分析 | 第28-29页 |
3.2 稠油降解气基本特征 | 第29-33页 |
3.2.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30页 |
3.2.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第30-32页 |
3.2.3 天然气轻烃特征 | 第32-33页 |
3.3 稠油和浅层天然气关系研究 | 第33-36页 |
3.3.1 浅层气藏与稠油油藏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3.2 浅层气藏与稠油油藏的成因联系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稠油—稠油降解气输导体系研究 | 第36-71页 |
4.1 断裂特征研究 | 第36-48页 |
4.1.1 断裂级别 | 第36-37页 |
4.1.2 断裂平面特征 | 第37-39页 |
4.1.3 断裂剖面特征 | 第39-40页 |
4.1.4 断裂特征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4.1.5 断层活动性 | 第41-48页 |
4.2 砂岩输导体系研究 | 第48-63页 |
4.2.1 储层沉积相类型分析 | 第48-51页 |
4.2.2 储层物性研究 | 第51-54页 |
4.2.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54-57页 |
4.2.4 砂体剖面展布特征 | 第57-63页 |
4.3 不整合结构特征研究 | 第63-70页 |
4.3.1 不整合类型研究 | 第63-66页 |
4.3.2 不整合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66-70页 |
4.4 输导体系模式 | 第70-71页 |
4.4.1 断-砂输导模式 | 第70页 |
4.4.2 断-砂-不整合输导模式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稠油降解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71-85页 |
5.1 油气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5.1.1 平面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5.1.2 纵向分布特征 | 第73页 |
5.2 油气藏类型 | 第73-75页 |
5.3 成藏要素分析 | 第75-80页 |
5.3.1 油气源条件 | 第75-76页 |
5.3.2 储盖组合 | 第76-77页 |
5.3.3 圈闭条件 | 第77页 |
5.3.4 运移通道 | 第77-80页 |
5.4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80-82页 |
5.4.1 持续活动断裂和微幅构造脊是稠油降解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 第80页 |
5.4.2 断裂附近是稠油降解气富集的有利场所 | 第80-81页 |
5.4.3 泛滥平原沉积是稠油降解气保存的良好条件 | 第81-82页 |
5.5 新近系低含砂率网毯式成藏模式 | 第82-83页 |
5.6 稠油—稠油降解气藏成藏过程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