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1.1.1 恶臭污染概况 | 第10-11页 |
1.1.2 污水处理过程的恶臭污染 | 第11-14页 |
1.1.3 恶臭处理技术 | 第14-19页 |
1.2 生物滴滤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1 生物滴滤池处理污水与废气的原理 | 第19-20页 |
1.2.2 生物滴滤池处理污水现状 | 第20-21页 |
1.2.3 生物滴滤池处理废气现状 | 第21-23页 |
1.2.4 生物滴滤池污水、废气同步处理现状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清水吸收H_2S试验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3.1 清水吸收H_2S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2.3.2 响应方程及响应曲面图分析 | 第33-39页 |
2.3.3 响应曲面法优化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生物滴滤池处理生活污水优化试验 | 第41-52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3.1 氨氮的去除 | 第45-46页 |
3.3.2 TOC的去除 | 第46-47页 |
3.3.3 硝氮与亚硝氮的变化 | 第47-48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8-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生物滴滤池同步处理生活污水与H_2S气体试验 | 第52-71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4.3.1 H_2S的去除 | 第55-56页 |
4.3.2 TOC及氨氮的去除 | 第56-58页 |
4.3.3 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变化 | 第58-59页 |
4.3.4 pH及硫类化合物变化 | 第59-62页 |
4.3.5 物质转化分析 | 第62-64页 |
4.3.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4-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