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7-18页 |
1.1.1 水中酚类物质的来源 | 第17页 |
1.1.2 酚类物质的环境危害性 | 第17页 |
1.1.3 处理高盐含酚废水面临的新挑战 | 第17-18页 |
1.2 高盐含酚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1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8页 |
1.2.2 生物处理法 | 第18页 |
1.3 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1 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活性炭吸附酚类物质的模型 | 第19页 |
1.4 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4.2 课题意义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UASB反应器处理高盐含酚废水的启动研究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21-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2.3 接种污泥和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5 水样和泥样指标的测定 | 第25-30页 |
2.3 启动阶段的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30-33页 |
2.3.1 COD的去除 | 第30-31页 |
2.3.2 酚类物质的去除 | 第31-33页 |
2.4 启动阶段的产甲烷、出水VFAs含量及物料平衡计算 | 第33-35页 |
2.4.1 沼气中甲烷含量和甲烷产量 | 第33-34页 |
2.4.2 出水的VFAs含量 | 第34-35页 |
2.4.3 物料平衡计算 | 第35页 |
2.5 启动阶段的污泥产甲烷活性(SMA)和酚降解速率 | 第35-37页 |
2.5.1 不同阶段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变化 | 第35-37页 |
2.5.2 不同阶段污泥的酚降解速率变化 | 第37页 |
2.6 启动阶段的污泥胞外产物及光谱分析 | 第37-41页 |
2.6.0 胞外聚合物(EPS)与胞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 | 第37-38页 |
2.6.1 EP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8-39页 |
2.6.2 EPS的三维荧光分析(EEM) | 第39-41页 |
2.7 启动阶段污泥的粒径分布变化 | 第4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盐度对UASB反应器处理含酚废水效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材料、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3页 |
3.2.3 接种污泥 | 第43页 |
3.2.4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3.2.5 水样和泥样指标的测定 | 第44页 |
3.3 不同盐度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1 COD的去除 | 第44-45页 |
3.3.2 酚类物质的去除 | 第45-46页 |
3.4 不同盐度条件下的产甲烷及物料平衡计算 | 第46-49页 |
3.4.1 产气甲烷含量和产甲烷量 | 第46-47页 |
3.4.2 出水的VFAs含量 | 第47-48页 |
3.4.3 物料平衡计算 | 第48-49页 |
3.5 不同盐度对污泥产甲烷活性(SMA)和酚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1 不同盐度条件下污泥的产甲烷活性 | 第49页 |
3.5.2 不同盐度条件下污泥的酚降解速率 | 第49-50页 |
3.6 不同盐度条件下的污泥胞外产物及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3.6.1 胞外聚合物(EPS)与胞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 | 第50-51页 |
3.6.2 EP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1-52页 |
3.6.3 EPS的三维荧光分析(EEM) | 第52页 |
3.7 不同盐度条件下的污泥粒径分布 | 第52-54页 |
3.8 不同盐度条件下未经过盐驯化污泥的SMA与酚降解活性变化 | 第54-55页 |
3.8.1 不同盐度条件下未经过盐驯化污泥的SMA活性变化 | 第54-55页 |
3.8.2 不同盐度条件下未经过盐驯化污泥的酚降解活性变化 | 第5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高盐条件下酚浓度对UASB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57-71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7页 |
4.2.3 接种污泥 | 第57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4.2.5 水样和泥样指标的测定 | 第58页 |
4.3 高盐条件下不同混合酚浓度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61页 |
4.3.1 COD的去除 | 第58-59页 |
4.3.2 酚类物质的去除 | 第59-61页 |
4.4 高盐条件下不同混合酚浓度阶段的产甲烷及物料平衡计算 | 第61-63页 |
4.4.1 产气甲烷含量和产甲烷量 | 第61-62页 |
4.4.2 出水的VFAs含量 | 第62-63页 |
4.4.3 物料平衡计算 | 第63页 |
4.5 高盐条件下不同混合酚浓度阶段的污泥产甲烷活性(SMA)和酚降解速率 | 第63-65页 |
4.5.1 不同高酚浓度阶段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变化 | 第63-64页 |
4.5.2 不同高酚浓度阶段污泥的酚降解速率变化 | 第64-65页 |
4.6 高盐条件下不同混合酚浓度阶段的污泥胞外产物及光谱分析 | 第65-67页 |
4.6.1 胞外聚合物(EPS)与胞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 | 第65-66页 |
4.6.2 EPS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6-67页 |
4.6.3 EPS的三维荧光分析(EEM) | 第67页 |
4.7 高盐条件下不同混合酚浓度阶段的污泥粒径分布 | 第67-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颗粒活性炭对苯酚、苯甲酚(邻- 间- 对-),苯二酚(邻- 间- 对-)的竞争吸附研究 | 第71-81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5.2.1 吸附剂与吸附质 | 第71页 |
5.2.2 吸附等温线、吸附速率和竞争吸附的测定 | 第71页 |
5.2.3 分析方法与仪器 | 第71-72页 |
5.2.4 等温吸附线 | 第72页 |
5.2.5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72-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0页 |
5.3.1 单组份溶液中酚类的吸附等温曲线 | 第73页 |
5.3.2 单组份溶液中酚类的吸附动力学 | 第73-76页 |
5.3.3 多组份溶液中酚类的吸附动力学 | 第76-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