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秧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金湖秧歌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发展概况 | 第9-13页 |
1.1 金湖秧歌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9-12页 |
1.1.1 地理背景 | 第9-10页 |
1.1.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10页 |
1.1.3 人文因素 | 第10-11页 |
1.1.4 语言背景 | 第11-12页 |
1.2 金湖秧歌的历史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2.金湖秧歌的艺术特色 | 第13-31页 |
2.1 歌词特色 | 第13-15页 |
2.1.1 生活劳动歌 | 第13-14页 |
2.1.2 爱情歌 | 第14页 |
2.1.3 反应社会世态的歌 | 第14-15页 |
2.2 语言特色 | 第15-16页 |
2.2.1 比兴 | 第15页 |
2.2.2 排比 | 第15-16页 |
2.2.3 夸张 | 第16页 |
2.3 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2.3.1 四句头 | 第16页 |
2.3.2 五句半 | 第16页 |
2.3.3 抢八句 | 第16页 |
2.3.4 串十字 | 第16-17页 |
2.4 金湖秧歌的音乐特征 | 第17-19页 |
2.4.1 金湖秧歌的体裁特征 | 第17-19页 |
2.5 曲调特征 | 第19-25页 |
2.5.1 打鼓唱唱前奏部分的曲调 | 第19-22页 |
2.5.2 主唱部分的旋律特征 | 第22-25页 |
2.6 音乐的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 | 第25-31页 |
2.6.1 金湖秧歌曲式结构的变化性 | 第25页 |
2.6.2 金湖秧歌调式音阶 | 第25-30页 |
2.6.3 金湖秧歌的旋法特征 | 第30-31页 |
3. 金湖秧歌的演唱风格 | 第31-46页 |
3.1 声乐技巧与演唱风格 | 第31-40页 |
3.1.1 高腔唱法 | 第31-32页 |
3.1.2 平腔唱法 | 第32-34页 |
3.1.3 直声唱法 | 第34页 |
3.1.4 衬词衬腔在唱法中的运用 | 第34-38页 |
3.1.5 润腔唱法 | 第38-40页 |
3.2 演唱形式与演唱风格 | 第40-43页 |
3.2.1 专业劳动歌手演唱形式及其特点 | 第40-41页 |
3.2.2 非专业劳动歌手演唱的形式特点 | 第41-43页 |
3.3 语言特点与演唱风格 | 第43-46页 |
4. 金湖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 第46-51页 |
4.1 金湖秧歌的发展状况 | 第46-47页 |
4.2 金湖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47-49页 |
4.2.1 金湖秧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 第47-48页 |
4.2.2 加大文字乐谱的收集整理的力度 | 第48页 |
4.2.3 政府出台相应政策 | 第48页 |
4.2.4 避免重申报、轻研究的问题 | 第48-49页 |
4.2.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第49页 |
4.3 金湖秧歌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 第49-51页 |
4.3.1 教育的实施和普及 | 第49-50页 |
4.3.2 强化保护机构作用 | 第50页 |
4.3.3 多渠道弘扬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