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七、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认知 | 第24-26页 |
一、人格与和谐人格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形成要素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7-29页 |
一、谋求师生之间的“我”“你”交互发展 | 第27-28页 |
二、谋求学生知、情、意、信、行统一发展 | 第28页 |
三、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可行性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初中生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依据 | 第29-3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29页 |
二、教育心理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与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契合处 | 第31-35页 |
一、思想品德课程与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共同的价值诉求 | 第31-33页 |
二、思想品德课程中孕育着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资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价值思考 | 第35-38页 |
第一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初中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 第35页 |
第二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 第36页 |
第四节 和谐人格养成教育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现状 | 第38-58页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38页 |
二、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实证分析: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现状 | 第39-51页 |
一、青春期心理意识分析 | 第40-45页 |
二、亲社会行为分析 | 第45-48页 |
三、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行为分析 | 第48-51页 |
第三节 实证探因: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视角分析 | 第51-58页 |
一、思想品德学科人格教育目标理想化:重社会共性价值,轻个体个性价值 | 第52-53页 |
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自我化:重专制权威,轻后续学习反思 | 第53-54页 |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封闭化:重教材外表知识,轻生活内里知识 | 第54-55页 |
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程式化:重形式上的热闹,轻实质探索 | 第55-56页 |
五、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功利化:重甄别选拔,轻能力和价值观的考评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的现实路径 | 第58-85页 |
第一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人格教育目标由“成圣”向“成人”转变,立足生本发展养成教育 | 第58-64页 |
一、正解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和谐人格养成教育目标 | 第59-60页 |
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师资由“权威”向“全威”转变,筑牢教师魅力人格养成教育 | 第64-69页 |
一、终身学习拓展知识、技能素养 | 第64-68页 |
二、与生偕行提升事业情感素养 | 第68-69页 |
第三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由“死板”向“生活”转变,弘扬生活化养成教育 | 第69-73页 |
一、在生活中精选思想品德教育素材 | 第70-72页 |
二、在思想品德知识回归生活中升华学生人格 | 第72-73页 |
第四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方法由“形式”向“实质”转变,促进主体性觉醒养成教育 | 第73-79页 |
一、形简神精,追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外兼修 | 第77-78页 |
二、动静结合,追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跌宕起伏 | 第78-79页 |
第五节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由“世俗”向“脱俗”转变,拓展素质考核养成教育 | 第79-85页 |
一、注意观察,即时评价 | 第80-82页 |
二、兼容并包,综合评价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附录 2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