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传统家训概述 | 第15-24页 |
2.1 家训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1 家训概念 | 第15页 |
2.1.2 家训性质 | 第15-16页 |
2.1.3 家训的特征 | 第16页 |
2.1.4 家训的载体 | 第16-17页 |
2.2 传统家训的内容 | 第17-21页 |
2.2.1 修身和涉世之法 | 第17-18页 |
2.2.2 治家和持家之道 | 第18-20页 |
2.2.3 济世和爱国之心 | 第20-21页 |
2.3 传统家训蕴含的教育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 第22页 |
2.3.2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 第22-23页 |
2.3.3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 第23-24页 |
第3章 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第24-30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解读 | 第24-25页 |
3.1.1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 | 第24-25页 |
3.1.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25页 |
3.2 传统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思想来源 | 第25-28页 |
3.2.1 传统家训中的尽忠报国思想对爱国有借鉴意义 | 第25-26页 |
3.2.2 传统家训中的敬业乐群思想与敬业一脉相承 | 第26页 |
3.2.3 传统家训中的信义为先与诚信融会贯通 | 第26-27页 |
3.2.4 传统家训中的宽以待人思想与友善内在统一 | 第27-28页 |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家训的创新性发展 | 第28-30页 |
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充了传统家训的内涵 | 第28-29页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创新了传统家训的教育方法 | 第29-30页 |
第4章 大学生传统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现状的调查 | 第30-39页 |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 | 第30-31页 |
4.1.1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第30页 |
4.1.2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 第30-31页 |
4.1.3 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第31页 |
4.2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 第31-36页 |
4.2.1 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的背离 | 第31-32页 |
4.2.2 敬业精神和敬业态度的游离 | 第32-33页 |
4.2.3 诚信诉求和诚信自觉的分离 | 第33-35页 |
4.2.4 宽以待人美德的淡化 | 第35-36页 |
4.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薄弱的原因 | 第36-39页 |
4.3.1 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 | 第36页 |
4.3.2 良好价值舆论环境缺失 | 第36-37页 |
4.3.3 传统美德养成的现代性危机 | 第37-39页 |
第5章 传统家训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实现 | 第39-45页 |
5.1 挖掘传统家训的价值,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 第39-40页 |
5.1.1 重视传统家训的教育价值 | 第39页 |
5.1.2 深入挖掘优良的家族史 | 第39-40页 |
5.1.3 将传统家训作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 | 第40页 |
5.2 继承传统家训的理念,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40-42页 |
5.2.1 组建专门研究团队,加强对家训内容的理论探索 | 第40页 |
5.2.2 对话行业专家,升华家训理念为核心价值观取向 | 第40-41页 |
5.2.3 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家训和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应用 | 第41-42页 |
5.3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 第42-45页 |
5.3.1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 第42页 |
5.3.2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鼓励争做模范敬业者 | 第42-43页 |
5.3.3 设立诚信活动日,培育诚信好青年 | 第43页 |
5.3.4 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倡导仁爱友善之行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