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第12-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问题提出第14-1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8-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2-36页
    2.1 理论研究第22-27页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22-26页
        2.1.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第26-27页
    2.2 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第27-32页
        2.2.1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第27-29页
        2.2.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第29-32页
    2.3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第32-34页
        2.3.1 可持续发展政策分析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第32-33页
        2.3.2 可持续发展演化研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第33-34页
    2.4 总体评述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第36-53页
    3.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分析第36-41页
        3.1.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第36-37页
        3.1.2 生态子系统第37-39页
        3.1.3 经济子系统第39-40页
        3.1.4 社会子系统第40-41页
    3.2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分析第41-47页
        3.2.1 系统协调理论第41-43页
        3.2.2 协调要素和协调机制分析第43-47页
    3.3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分析第47-49页
    3.4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的理论框架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构建第53-113页
    4.1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53-59页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53-54页
        4.1.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第54-56页
        4.1.3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计指标筛选第56-59页
    4.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数模型第59-79页
        4.2.1 数据标准化第59-60页
        4.2.2 子系统得分和权重第60-62页
        4.2.3 协调度第62-64页
        4.2.4 发展度第64页
        4.2.5 协调发展指数第64-65页
        4.2.6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协调发展指数的比较第65-79页
    4.3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79-111页
        4.3.1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第79-81页
        4.3.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第81-86页
        4.3.3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第86-109页
        4.3.4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第109-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5章 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实证分析第113-131页
    5.1 面板数据收集第113页
    5.2 计算过程第113-114页
    5.3 计算结果第114-125页
        5.3.1 权重计算结果第114-115页
        5.3.2 发展度计算结果第115-117页
        5.3.3 协调度计算结果第117-120页
        5.3.4 协调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第120-125页
    5.4 影响我国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因素第125-126页
    5.5 典型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第126-129页
        5.5.1 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第126-127页
        5.5.2 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的主要成绩第127-128页
        5.5.3 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28-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6章 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的区域政策仿真分析第131-153页
    6.1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的仿真研究思路第131-133页
    6.2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的仿真实验设计第133-135页
    6.3 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的情景分析第135-148页
        6.3.1 情景 1:人口政策模拟第135-138页
        6.3.2 情景 2: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污染控制政策模拟第138-141页
        6.3.3 情景 3: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模拟第141-144页
        6.3.4 情景 4:政策组合模拟第144-146页
        6.3.5 仿真结果分析第146-148页
    6.4 促进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148-152页
        6.4.1 建立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管理体制第148-149页
        6.4.2 建立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第149-150页
        6.4.3 建立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绩效奖惩制度第150页
        6.4.4 促进湖北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制创新第150-151页
        6.4.5 发展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创投-创业共生新模式第151-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53-157页
    7.1 全文总结第153-154页
    7.2 创新点第154-155页
    7.3 研究展望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第166-168页
    (一)参与科研情况第166页
    (二)发表论文情况第166-168页
附录A 我国各地区实证分析计算结果第168-180页
附录B 面板数据分析协方差检验Matlab代码第180-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沼气生物脱硫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商用车燃油经济性和排气余热回收的数学模型与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