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4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第14-21页
    2.1 研究概区况第14-15页
    2.2 构造带划分第15页
    2.3 地层发育特征第15-17页
        2.3.1 前第三系地层第15页
        2.3.2 古近系地层第15-17页
        2.3.3 新近纪和第四系地层第17页
    2.4 构造演化特征第17-18页
    2.5 沉积特征第18-21页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第21-47页
    3.1 烃源条件第21-34页
        3.1.1 有机质丰度第21-23页
        3.1.2 有机质类型第23-25页
        3.1.3 有机质成熟度第25-26页
        3.1.4 有机质热演化史第26-33页
        3.1.5 不同凹陷陷烃源条件差异性第33-34页
    3.2 储集条件第34-37页
        3.2.1 储集体类型第34-35页
        3.2.2 储集空间类型第35-36页
        3.2.3 储集物性第36-37页
        3.2.4 不同区带储集条件差异性第37页
    3.3 盖层条件第37-40页
        3.3.1 区域盖层分布第37-38页
        3.3.2 质量评价第38-39页
        3.3.3 盖层超压特征第39页
        3.3.4 不同区带盖层条件差异性第39-40页
    3.4 生储盖组合特征第40-42页
        3.4.1 下生上储式第40-42页
        3.4.2 新生古储式第42页
        3.4.3 自生自储式第42页
        3.4.4 不同区带生储盖条件差异性第42页
    3.5 圈闭条件第42-47页
        3.5.1 圈闭类型及特征第42-45页
        3.5.2 潜力圈闭类型第45-46页
        3.5.3 不同区带圈闭条件差异性第46-47页
第四章 油气输导体系第47-59页
    4.1 断层输导体第47-52页
        4.1.1 断裂系统的分布特征第47-49页
        4.1.2 断层活动速率与油气运聚成藏第49-52页
    4.2 砂体输导体第52-56页
    4.3 不整合输导体第56-57页
        4.3.1 不整合空间结构的划分第56页
        4.3.2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运聚成藏第56-57页
    4.4 不同区带油气输导体系的差异性第57-59页
第五章 油气宏观分布特征及典型油气藏解剖第59-77页
    5.1 油气分布规律第59-61页
        5.1.1 油气平面分布特征第59-60页
        5.1.2 油气纵向分布特征第60-61页
    5.2 典型油气藏解剖第61-77页
        5.2.1 JZ20-2N油气田第62-67页
        5.2.2 JZ25-1 油田第67-72页
        5.2.3 JX1-1 油田第72-77页
第六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第77-84页
    6.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77-81页
        6.1.1 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差异的控制第77-78页
        6.1.2 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第78-80页
        6.1.3 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80页
        6.1.4 不同区带成藏主控因素对比第80-81页
    6.2 成藏模式第81-84页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促进的不饱和烃的三氟甲硫基/硒基化合物的合成
下一篇:低渗透储层岩石核磁共振特性实验分析与测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