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扬州瘦西湖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市生态的恶化 | 第13页 |
1.1.2 城市居民的诉求 | 第13页 |
1.1.3 设计观念的转变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重点及框架 | 第16-17页 |
1.4.1 论文的重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框架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第18-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2.1.1 湿地 | 第18页 |
2.1.2 城市湿地公园 | 第18-19页 |
2.1.3 生态设计 | 第19-22页 |
2.1.4 景观设计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湿地恢复理论 | 第24页 |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2.2.5 游憩学理论 | 第25-26页 |
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城市湿地公园的认知 | 第31-38页 |
3.1 城市生态的名片 | 第31页 |
3.2 项目建设的条件 | 第31-33页 |
3.3 境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境外案例 | 第33-34页 |
3.3.2 境内案例 | 第34-37页 |
3.4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 | 第38-50页 |
4.1 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与评价 | 第38-39页 |
4.2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39-40页 |
4.2.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9-40页 |
4.2.2 弹性发展原则 | 第40页 |
4.2.3 经济高效原则 | 第40页 |
4.3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 第40-43页 |
4.3.1 重点保护区 | 第41-42页 |
4.3.2 湿地展示区 | 第42页 |
4.3.3 游览活动区 | 第42页 |
4.3.4 管理服务区 | 第42-43页 |
4.4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特点 | 第43-44页 |
4.4.1 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 | 第43页 |
4.4.2 景观设计内容的延伸性 | 第43页 |
4.4.3 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确定性 | 第43-44页 |
4.5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要素设计 | 第44-49页 |
4.5.1 生态要素 | 第44-46页 |
4.5.2 人文要素 | 第46-47页 |
4.5.3 交通要素 | 第47-48页 |
4.5.4 设施要素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研究区的范围界定与景观评价 | 第50-67页 |
5.1 瘦西湖环境评价 | 第50-58页 |
5.1.1 自然条件评价 | 第50-54页 |
5.1.2 社会经济评价 | 第54页 |
5.1.3 人文资源评价 | 第54-55页 |
5.1.4 交通现状评价 | 第55-56页 |
5.1.5 景观设施评价 | 第56-58页 |
5.2 研究区的范围界定 | 第58页 |
5.3 研究区的人为评价 | 第58-65页 |
5.3.1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58-60页 |
5.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0-65页 |
5.4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瘦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 第67-90页 |
6.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67-68页 |
6.1.1 维持生态安全、促进生物保护 | 第67页 |
6.1.2 弥补科普缺憾、完善科研体系 | 第67页 |
6.1.3 创建生态城市、开发旅游资源 | 第67-68页 |
6.2 总体设计思路 | 第68-69页 |
6.2.1 设计理念 | 第68页 |
6.2.2 设计目标 | 第68页 |
6.2.3 设计原则 | 第68-69页 |
6.3 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设计 | 第69-70页 |
6.4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要素设计 | 第70-78页 |
6.4.1 湿地水质修复 | 第71-74页 |
6.4.2 生物群落营造 | 第74-77页 |
6.4.3 湿地地貌恢复 | 第77-78页 |
6.5 城市湿地公园人文要素设计 | 第78-83页 |
6.5.1 文化繁衍—运河文化 | 第79-80页 |
6.5.2 文化精髓—古城文化 | 第80-81页 |
6.5.3 文化特色—驿站文化 | 第81-82页 |
6.5.4 文化内涵—文人文化 | 第82-83页 |
6.6 城市湿地公园交通要素设计 | 第83-85页 |
6.6.1 游览路线的控制 | 第83页 |
6.6.2 道路形式的设计 | 第83-85页 |
6.6.3 交通工具的选择 | 第85页 |
6.7 城市湿地公园设施要素设计 | 第85-88页 |
6.7.1 观赏型设施 | 第85-86页 |
6.7.2 交流型设施 | 第86-87页 |
6.7.3 便利型设施 | 第87-88页 |
6.8 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 | 第88-89页 |
6.8.1 人文—生态的内在影响因素 | 第88-89页 |
6.8.2 自然—生态的外在表现形式 | 第89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7 总结 | 第90-93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91-93页 |
7.2.1 创新 | 第91页 |
7.2.2 不足 | 第91页 |
7.2.3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附录A | 第96-100页 |
附录B | 第100-103页 |
附录C | 第103-107页 |
附录D | 第107-109页 |
附录E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