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5.1 农科类 | 第16页 |
1.5.2 就业 | 第16页 |
1.5.3 价值观 | 第16-17页 |
1.5.4 就业价值观 | 第17-18页 |
第2章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 第18-30页 |
2.1 调查情况说明 | 第18-20页 |
2.1.1 问卷调查背景 | 第18页 |
2.1.2 调查样本的学历构成情况 | 第18页 |
2.1.3 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构成情况 | 第18-19页 |
2.1.4 调查样本生源分布情况 | 第19页 |
2.1.5 调查样本家庭经济情况 | 第19-20页 |
2.2 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 第20-30页 |
2.2.1 调查样本专业选择原因 | 第20-21页 |
2.2.2 调查样本毕业意愿 | 第21页 |
2.2.3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分析 | 第21-25页 |
2.2.4 农科类大学生有效就业途径调查分析 | 第25-26页 |
2.2.5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第26-27页 |
2.2.6 农科类大学生对下基层的态度调查分析 | 第27-28页 |
2.2.7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前景及信心调查 | 第28-30页 |
第3章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问题 | 第30-34页 |
3.1 就业价值目标定位不准 | 第30页 |
3.2 客体关系认识不清 | 第30-31页 |
3.3 价值追求功利化 | 第31-32页 |
3.4 就业信心不充足 | 第32-34页 |
第4章 影响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 | 第34-41页 |
4.1 社会因素 | 第34-35页 |
4.1.1 经济全球化致使传统的就业价值观受到冲击 | 第34页 |
4.1.2 保障制度不完善引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偏离 | 第34-35页 |
4.1.3 就业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扭曲 | 第35页 |
4.2 学校因素 | 第35-38页 |
4.2.1 培养模式与市场的脱节造成大学生盲目的就业价值观 | 第35-36页 |
4.2.2 就业指导的不科学造成不科学就业价值观持续发酵 | 第36-37页 |
4.2.3 高校德育教育偏颇是关键 | 第37-38页 |
4.3 家庭因素 | 第38页 |
4.4 主观因素 | 第38-41页 |
第5章 促进农科类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 第41-48页 |
5.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 | 第41-42页 |
5.2 强化社会教育是就业价值观教育的保障 | 第42-43页 |
5.2.1 利用媒体加大正面能量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教育环境 | 第42-43页 |
5.2.2 规范就业市场,为农科类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创造有利条件 | 第43页 |
5.3 调整高校培养目标 | 第43-45页 |
5.3.1 做好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 第43-44页 |
5.3.2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培养素质型人才 | 第44页 |
5.3.3 鼓励自主创业,让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回归实际 | 第44-45页 |
5.4 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 | 第45-46页 |
5.5 提高农科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