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群体 | 第19页 |
2.1.2 群体性事件 | 第19-20页 |
2.1.3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 第20页 |
2.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1 主体的特殊性 | 第20页 |
2.2.2 诱因的多元性 | 第20-21页 |
2.2.3 参与的群体性 | 第21页 |
2.2.4 事件的联动性 | 第21页 |
2.2.5 后果的危害性 | 第21-22页 |
2.3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 第22-26页 |
2.3.1 西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第22页 |
2.3.2 国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高校管理缺陷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大学生自身不足的影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关联分析 | 第26-32页 |
3.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挑战 | 第26-28页 |
3.1.1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范围 | 第26页 |
3.1.2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 | 第26-27页 |
3.1.3 创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 | 第27-28页 |
3.1.4 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 第28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3.2.1 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 第28-29页 |
3.2.2 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展现的必然要求 | 第29页 |
3.2.3 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 第29页 |
3.2.4 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3.3.1 直接理论依据 | 第30页 |
3.3.2 学科自身规律 | 第30页 |
3.3.3 国家制度支持 | 第30-31页 |
3.3.4 历史实践经验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作用. | 第32-38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发前的“预防”作用 | 第32-34页 |
4.1.1 “预防”作用的内涵 | 第32-33页 |
4.1.2 “预防”作用的意义 | 第33-34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发时的“缓和”作用 | 第34-36页 |
4.2.1 “缓和”作用的内涵 | 第34-35页 |
4.2.2 “缓和”作用的意义 | 第35-36页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发后的“整合”作用 | 第36-38页 |
4.3.1 “整合”作用的内涵 | 第36-37页 |
4.3.2 “整合”作用的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作用的途径 | 第38-46页 |
5.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防”作用的途径 | 第38-42页 |
5.1.1 优化教育内容,塑造健全人格 | 第38-40页 |
5.1.2 拓宽教育路径,提升认知能力 | 第40页 |
5.1.3 健全规章制度,保障学生权益 | 第40-41页 |
5.1.4 建立行为规范,约束冲动行为 | 第41-42页 |
5.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缓和”作用的途径 | 第42-44页 |
5.2.1 疏通沟通渠道,理顺对立情绪 | 第42页 |
5.2.2 进行心理疏导,走出心理困惑 | 第42-43页 |
5.2.3 引导行为转变,维护和谐校园 | 第43-44页 |
5.3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作用的途径 | 第44-46页 |
5.3.1 督促善后事宜,防止事态反复 | 第44页 |
5.3.2 总结经验教训,营造和谐氛围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