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电/光电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及金属有机络合物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3页
    1.1 问题提出第11页
    1.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 技术路线第12-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2.1 高级氧化技术第13-18页
        2.1.1 光催化氧化技术第14-15页
        2.1.2 电化学氧化技术第15-18页
            2.1.2.1 电化学直接氧化第15-16页
            2.1.2.2 电化学间接氧化第16-18页
        2.1.3 光电催化氧化技术第18页
    2.2 电化学技术第18-20页
        2.2.1 电化学氧化法第19页
        2.2.2 电化学还原法第19页
        2.2.3 电絮凝技术第19-20页
        2.2.4 工艺联用第20页
    2.3 有机废水概述第20-21页
        2.3.1 有机废水的来源第20-21页
        2.3.2 有机废水的处置方法第21页
    2.4 重金属及其络合物概述第21-23页
        2.4.1 重金属及其络合物的来源第21-22页
        2.4.2 重金属及其络合物的处置方法第22-23页
第三章 阴极原位产H_2O_2强化光电催化与电催化氧化过程降解水中EDTA的研究第23-36页
    3.1 引言第23-24页
    3.2 实验部分第24-26页
        3.2.1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4-25页
        3.2.2 材料及主要试剂第25页
        3.2.3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25页
        3.2.4 分析方法第25-2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4页
        3.3.1 不同工艺对水体中EDTA去除情况的比较第26-27页
        3.3.2 不同工艺对TOC去除情况的比较第27-28页
        3.3.3 ACF吸附作用的排除第28-29页
        3.3.4 影响体系降解的主要因素第29-31页
            3.3.4.1 电流强度第29页
            3.3.4.2 初始pH第29-30页
            3.3.4.3 EDTA初始浓度第30-31页
        3.3.5 反应过程中溶解氧的变化及对EDTA降解效率的影响第31-32页
        3.3.6 反应机理探讨第32-34页
            3.3.6.1 H_2O_2生成机制第32-33页
            3.3.6.2 自由基分析第33-34页
        3.3.7 体系能耗分析第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基于旋转阴极强化光电催化氧化处理络合态重金属废水及回收重金属第36-53页
    4.1 引言第36-37页
    4.2 实验部分第37-40页
        4.2.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37-38页
        4.2.2 材料及主要试剂第38-39页
        4.2.3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39页
        4.2.4 分析方法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51页
        4.3.1 PC、EC及PEC过程比较第40-42页
            4.3.1.1 PC、EC及PEC过程对Cu-EDTA的降解及Cu的回收第40-41页
            4.3.1.2 PC、EC及PEC过程对TOC的去除情况第41-42页
            4.3.1.3 ESR分析第42页
        4.3.2 阴极旋转速率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4.3.3 电流密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4.3.4 溶液初始pH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第44-46页
        4.3.5 Cu-EDTA初始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第46页
        4.3.6 曝气条件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3.7 装置对于不同金属络合物的处理能力第47-49页
        4.3.8 阴极表面产物分析第49-51页
        4.3.9 装置稳定性能验证第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电氧化强化电絮凝去除工业废水色度和COD第53-63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实验部分第53-55页
        5.2.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53-54页
        5.2.2 材料及主要试剂第54页
        5.2.3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54-55页
        5.2.4 分析方法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5.3.1 水质来源及特点第55-56页
        5.3.2 不同方式对COD及色度的去除效率第56页
        5.3.3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5.3.4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5.4 分析水质变化第58-61页
        5.4.1 溶胶凝胶法第58-59页
        5.4.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第59-60页
        5.4.3 UV-vis分析第60-61页
    5.5 运行费用第61-62页
    5.6 实验结论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实验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5页
附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分子印迹型TiO2/GR复合材料去除水体中双酚A的研究
下一篇:多壁碳纳米管原位固定沉积物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