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生态学和昆虫地理学论文

西藏革蜱种群生态及其生理适应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34页
    1.1 蜱的分类与分布第14-17页
        1.1.1 软蜱科第14-15页
        1.1.2 硬蜱科第15-16页
        1.1.3 纳蜱科第16-17页
    1.2 我国青藏高原蜱类分布第17页
    1.3 蜱的生物学特性第17-24页
        1.3.1 蜱生活史第17-18页
        1.3.2 蜱类与宿主关系第18-20页
        1.3.3 找寻宿主第20-21页
        1.3.4 蜱叮咬和吸血特性第21-22页
        1.3.5 蜱交配与产卵第22页
        1.3.6 蜱类的水分平衡第22-23页
        1.3.7 蜱类信息素第23页
        1.3.8 蜱类的种群动态第23-24页
    1.4 蜱造成的经济损失第24页
    1.5 蜱类携带的病原体第24-29页
        1.5.1 毒素第25页
        1.5.2 立克次体第25-26页
        1.5.3 疏螺旋体第26-27页
            1.5.3.1 莱姆病第26-27页
            1.5.3.2 蜱传回归热第27页
        1.5.4 土拉菌第27页
        1.5.5 病毒第27-29页
            1.5.5.1 蜱传脑炎第28页
            1.5.5.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第28-29页
            1.5.5.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第29页
    1.6 蜱的采集与饲养第29-31页
        1.6.1 蜱的采集第29-30页
        1.6.2 自然条件下活蜱的的保存和饲养第30-31页
    1.7 蜱叮咬的预防和叮咬后处理措施第31-33页
        1.7.1 蜱叮咬的预防第31-32页
        1.7.2 蜱叮咬后如何摘除第32-33页
        1.7.3 蜱摘除后处理措施第33页
    1.8 蜱类的防治第33-34页
第二章 西藏革蜱种群数量与动态第34-4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4-38页
        2.1.1 研究地点第34-35页
        2.1.2 牦牛体寄生蜱数量调查第35-36页
        2.1.3 山羊体寄生蜱数量调查第36页
        2.1.4 啮齿动物寄生蜱数量调查第36-37页
        2.1.5 非寄生期西藏革蜱栖息地与种群数量调查第37-38页
        2.1.6 数据统计分析第38页
    2.2 结果第38-42页
        2.2.1 西藏革蜱在牦牛体寄生位点及季节发生第38-39页
        2.2.2 西藏革蜱在山羊体的数量动态第39页
        2.2.3 西藏革蜱在山羊体表不同部位的寄生位点第39-40页
        2.2.4 西藏革蜱在高原鼠兔体的数量动态第40-41页
        2.2.5 非寄生期西藏革蜱的季节发生与动态第41-42页
    2.3 讨论第42-46页
第三章 西藏革蜱生活史对策第46-5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6-49页
        3.1.1 研究地点第46-47页
        3.1.2 自然条件下成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7-48页
        3.1.3 自然条件下幼蜱、若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48-49页
        3.1.4 自然条件下西藏革蜱存活期的测定第49页
        3.1.5 数据统计分析第49页
    3.2 结果第49-53页
        3.2.1 自然条件下西藏革蜱的生活史第49-51页
        3.2.2 自然条件下西藏革蜱的产卵特性第51-52页
        3.2.3 可控自然条件下西藏革蜱的吸血特性和寿命第52-53页
    3.3 讨论第53-59页
        3.3.1 生长对策第53-54页
        3.3.2 取食对策和体型大小对策第54页
        3.3.3 滞育对策和迁移对策第54-55页
        3.3.4 生殖对策第55-56页
        3.3.5 性选择对策第56-57页
        3.3.6 R-对策与K对策第57-59页
第四章 西藏革蜱对高原环境的生理适应第59-7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59-65页
        4.1.1 实验材料第59-60页
        4.1.2 实验仪器第60页
        4.1.3 实验试剂第60页
        4.1.4 实验方法第60-65页
            4.1.4.1 蜱的清洗与研磨第60-61页
            4.1.4.2 含水率的测定第61页
            4.1.4.3 脂肪含量的测定第61页
            4.1.4.4 糖原含量的测定第61-62页
            4.1.4.5 甘油含量的测定第62页
            4.1.4.6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62-63页
            4.1.4.7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测定第63页
            4.1.4.8 丙二醛活性的测定第63-64页
            4.1.4.9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第64页
            4.1.4.10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64-65页
            4.1.4.1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65页
        4.1.5 数据统计分析第6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5-68页
        4.2.1 三个种群水和抗寒物质的分析第65-66页
        4.2.2 三个种群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测定第66-68页
    4.3 讨论第68-72页
        4.3.1 高原环境对西藏革蜱含水率的影响第68-69页
        4.3.2 高原环境对西藏革蜱脂肪和糖原含量的影响第69页
        4.3.3 高原环境对西藏革蜱甘油含量的影响第69-70页
        4.3.4 高原环境对西藏革蜱体内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70-71页
        4.3.5 高原环境对西藏革蜱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第71-72页
第五章 总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
下一篇:均匀试验设计与DSGE模型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