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双湖-龙木错缝合带及花岗岩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工作量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1页 |
2.1 古特提斯演化 | 第21-23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3-31页 |
第三章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1-41页 |
3.1 缝合带和岛弧岩浆岩带 | 第31-35页 |
3.2 板块划分 | 第35-41页 |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 第41-45页 |
4.1 小昌都石英闪长岩体 | 第41-42页 |
4.2 察雅闪长岩体 | 第42页 |
4.3 察拉花岗岩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61页 |
5.1 实验方法分析 | 第45-49页 |
5.2 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49-53页 |
5.3 锆石U-Pb年代学 | 第53-56页 |
5.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 第56-59页 |
5.5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61-91页 |
6.1 藏东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澜沧江带岩浆岩的时代 | 第61页 |
6.2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起源的温度和压力 | 第61-64页 |
6.3 地壳混染/分离结晶对北澜沧江二叠-三叠纪岩体的影响 | 第64-67页 |
6.4 藏东北澜沧江带花岗岩类的岩浆来源及岩浆成因 | 第67-72页 |
6.5 藏东北澜沧江带地区的构造模式 | 第72-80页 |
6.6 藏东地区的高压变质作用 | 第80-82页 |
6.7 北羌塘-昌都-思茅-印支地块的统一性 | 第82-91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91-9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9页 |
附表Ⅰ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LA-ICP-MS锆石U-Pb测年数据 | 第119-131页 |
附表Ⅱ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微量元素 | 第131-143页 |
附表Ⅲ 北澜沧江地区花岗岩类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43-149页 |
附表Ⅳ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149-153页 |
附表Ⅴ 北澜沧江地区小昌都、察雅以及察拉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153-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