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色股份公司IPO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IPO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2.2.1 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 第17-19页 |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 | 第19-20页 |
2.2.3 IPO盈余管理的动因理论 | 第20-21页 |
2.2.4 IPO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1-24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2.3.1 IPO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研究 | 第24页 |
2.3.2 IPO盈余管理的类型研究 | 第24-25页 |
2.3.3 IPO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5-27页 |
2.3.4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研究 | 第27页 |
2.3.5 文献评述 | 第27-28页 |
3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的背景分析 | 第28-34页 |
3.1 宝色股份行业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2 宝色股份的基本情况 | 第29-32页 |
3.2.1 宝色股份公司简介 | 第29-30页 |
3.2.2 宝色股份的经营与销售模式 | 第30-31页 |
3.2.3 宝色股份的股权结构 | 第31-32页 |
3.3 宝色股份的IPO情况 | 第32-34页 |
3.3.1 宝色股份的IPO条件 | 第32页 |
3.3.2 宝色股份的IPO过程 | 第32-34页 |
4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 第34-45页 |
4.1 宝色股份IPO业绩变脸分析 | 第34-39页 |
4.1.1 IPO成长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4.1.2 IPO营运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4.1.3 IPO盈利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4.2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程度测算 | 第39-45页 |
4.2.1 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 第40-41页 |
4.2.2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 第41-45页 |
5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动机及经济后果分析 | 第45-61页 |
5.1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45-46页 |
5.1.1 融资动机 | 第45页 |
5.1.2 使公司满足IPO审核条件 | 第45-46页 |
5.1.3 报酬动机 | 第46页 |
5.2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46-56页 |
5.2.1 通过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 | 第46-49页 |
5.2.2 通过大幅赊销增加收入 | 第49-51页 |
5.2.3 压低酌量性费用提升利润 | 第51-52页 |
5.2.4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 | 第52-54页 |
5.2.5 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 第54-56页 |
5.3 宝色股份IPO盈余管理产生的经济后果 | 第56-61页 |
5.3.1 阻碍公司发展 | 第56-58页 |
5.3.2 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 第58-59页 |
5.3.3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 第59-61页 |
6 抑制企业过度IPO盈余管理的对策 | 第61-64页 |
6.1 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 第61页 |
6.2 完善资本市场IPO制度 | 第61-62页 |
6.3 强化中介机构职业道德操守 | 第62页 |
6.4 提高投资者的专业投资能力 | 第62-64页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1 | 第70-76页 |
附录2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