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胶体与半胶体物质论文--胶体种类论文

胶原基双层支架用于皮肤创面修复及附属器官再生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s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3页
    1.1 皮肤组织工程第12-20页
        1.1.1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第12-13页
        1.1.2 皮肤修复过程第13-14页
            1.1.2.1 止血期第14页
            1.1.2.2 炎症期第14页
            1.1.2.3 增殖期第14页
            1.1.2.4 重塑期第14页
        1.1.3 皮肤替代物第14-18页
            1.1.3.1 创面敷料第15页
            1.1.3.2 人工皮肤第15页
            1.1.3.3 组织工程皮肤第15-18页
        1.1.4 皮肤组织工程常用生物材料第18-20页
            1.1.4.1 胶原第18-19页
            1.1.4.2 明胶第19页
            1.1.4.3 壳聚糖第19页
            1.1.4.4 纤维蛋白第19-20页
            1.1.4.5 其它材料第20页
    1.2 皮肤附属器官再生第20-27页
        1.2.1 皮肤附属器官介绍第20页
        1.2.2 汗腺介绍第20-21页
        1.2.3 汗腺再生相关细胞第21-22页
        1.2.4 汗腺再生相关生长因子第22-23页
        1.2.5 汗腺再生的材料体系设计第23-27页
            1.2.5.1 薄膜第23-25页
            1.2.5.2 微球第25页
            1.2.5.3 水凝胶第25-26页
            1.2.5.4 支架第26-27页
    1.3 基因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第27-30页
        1.3.1 基因治疗概述第27-28页
        1.3.2 基因传递载体第28-29页
            1.3.2.1 病毒载体第28页
            1.3.2.2 非病毒载体第28-29页
        1.3.3 基因活性支架第29-30页
    1.4 课题提出第30-33页
第二章 胶原的提纯与性能表征第33-45页
    2.1 实验部分第34-35页
        2.1.1 实验试剂和原料第34-35页
        2.1.2 胶原的提取与提纯工艺第35页
    2.2 胶原的理化性能表征第35-38页
        2.2.1 红外光谱测试第35页
        2.2.2 紫外光谱测试第35-36页
        2.2.3 氨基酸含量分析(纯度)第36页
        2.2.4 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第36页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6页
        2.2.6 分子量测定第36-37页
        2.2.7 热稳定性分析第37页
        2.2.8 总糖含量测定第37-38页
        2.2.9 微量元素分析第38页
        2.2.10 统计学分析第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44页
        2.3.1 红外光谱测试第38-39页
        2.3.2 紫外光谱测试第39-40页
        2.3.3 氨基酸含量分析(纯度)第40页
        2.3.4 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第40-41页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41-42页
        2.3.6 分子量测定第42页
        2.3.7 热稳定性分析第42-43页
        2.3.8 总糖含量测定第43-44页
        2.3.9 胶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第44页
    2.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5-61页
    3.1 实验部分第45-50页
        3.1.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45-46页
        3.1.2 AgSD-明胶微球的制备第46页
        3.1.3 AgSD-明胶微球的表征第46-47页
            3.1.3.1 AgSD-明胶微球的表面形态及粒径第46-47页
            3.1.3.2 AgSD-明胶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47页
            3.1.3.3 AgSD-明胶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第47页
        3.1.4 包裹明胶微球胶原双层支架的制备第47-48页
        3.1.5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形貌表征第48页
        3.1.6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物理性能第48页
            3.1.6.1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力学性能第48页
            3.1.6.2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透湿性能第48页
            3.1.6.3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吸水率测定第48页
        3.1.7 抑菌圈实验第48-49页
        3.1.8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49-50页
            3.1.8.1 材料及仪器的灭菌处理第49页
            3.1.8.2 不同载药量胶原抗菌双层支架的细胞毒性评价第49页
            3.1.8.3 胶原抗菌双层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评价第49-50页
        3.1.9 统计学分析第5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3.2.1 空白和载药明胶微球的形貌表征第50-51页
        3.2.2 AgSD-明胶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51页
        3.2.3 AgSD-明胶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第51-53页
        3.2.5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物理性能第53-56页
            3.2.5.1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力学性能第53-54页
            3.2.5.2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透湿性能第54-55页
            3.2.5.3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吸水率测定第55-56页
        3.2.6 抑菌圈实验第56-57页
        3.2.7 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57-59页
            3.2.7.1 不同载药量胶原抗菌双层支架的细胞毒性评价第57-58页
            3.2.7.2 胶原抗菌双层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评价第58-59页
            3.2.7.3 胞形态第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基因活性胶原基双层支架诱导汗腺再生的体内评价实验第61-80页
    4.1 实验部分第62-70页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62-63页
        4.1.2 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制备第63-64页
        4.1.3 基因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4页
        4.1.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及培养第64页
        4.1.5 基因活性胶原双层支架的制备第64-65页
        4.1.6 动物实验模型第65页
        4.1.7 大体观察与统计结果分析第65页
        4.1.8 组织学观察第65-66页
        4.1.9 汗腺结构鉴定第66页
        4.1.10 再生组织PCR分析第66-68页
        4.1.11 再生组织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68-70页
        4.1.12 统计学分析第7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0-78页
        4.2.1 胶原基因活性支架形貌表征第70-71页
        4.2.2 负载细胞的胶原基因活性支架分析第71页
        4.2.3 动物实验模型第71-72页
        4.2.4 伤口修复大体观察第72-73页
        4.2.5 再生汗腺组织学HE染色第73-74页
        4.2.6 再生汗腺组织免疫组化分析第74-76页
        4.2.7 再生汗腺组织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76-78页
    4.3 本章小结第78-80页
全文结论第80-81页
不足与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稀土掺杂铝酸盐/硼酸盐及硒化钼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