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天然聚合物可生物降解膜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天然聚合物可生物降解膜 | 第9-10页 |
1.3 大豆分离蛋白膜 | 第10-16页 |
1.3.1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特性 | 第10页 |
1.3.2 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处理 | 第10-12页 |
1.3.3 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工艺 | 第12-14页 |
1.3.4 大豆分离蛋白膜改性方法 | 第14-16页 |
1.4 碳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质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大豆分离蛋白膜最优制备工艺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页 |
2.1.2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 | 第19-21页 |
2.2 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2.2.1 膜厚度 | 第21页 |
2.2.2 含水率(MC) | 第21页 |
2.2.3 力学性能 | 第21页 |
2.2.4 水蒸气透过系数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2-23页 |
2.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3-29页 |
2.3.3 大豆分离蛋白膜最优制备工艺验证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大豆分离蛋白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微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 | 第31-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2页 |
3.1.2 大豆分离蛋白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32-33页 |
3.1.3 微波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 | 第33页 |
3.2 结构表征 | 第33页 |
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页 |
3.2.2 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第33页 |
3.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3页 |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页 |
3.3 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3.1 膜厚度 | 第33-34页 |
3.3.2 含水率(MC) | 第34页 |
3.3.3 力学性能 | 第34页 |
3.3.4 表面疏水性 | 第34页 |
3.3.5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4.1 结构分析 | 第34-38页 |
3.4.2 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3.5 微波及表面活性剂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改性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葡萄糖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研究 | 第43-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4.1.2 碳纳米颗粒和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44页 |
4.1.3 碳纳米颗粒、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 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页 |
4.2.2 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第45页 |
4.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5页 |
4.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45-46页 |
4.3 性能测试 | 第46页 |
4.3.1 膜厚度(TN) | 第46页 |
4.3.2 含水率(MC) | 第46页 |
4.3.3 总溶解物测试(TSM) | 第46页 |
4.3.4 力学性能 | 第46页 |
4.3.5 水蒸气透过系数 | 第46页 |
4.3.6 热性能测试 | 第46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5.1 碳纳米颗粒、碳量子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力学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4.5.2 碳量子点CNPC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50-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