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安全相关标准及定义 | 第11-15页 |
| ·安全相关标准 | 第11-14页 |
| ·安全相关定义 | 第14-15页 |
| ·COTS技术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 ·COTS技术概念 | 第15-16页 |
| ·基于COTS的系统分类 | 第16-17页 |
| ·基于COTS的系统设计 | 第17-18页 |
| ·双机热备概述 | 第18-22页 |
| ·双机热备工作原理 | 第19页 |
| ·机热备份方案 | 第19页 |
| ·目前比较成熟的双机热备实现方案分析 | 第19-21页 |
| ·目前双机热备方案的不足 | 第21-22页 |
| ·文章结构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2 基于COTS技术和软件差异性的双机热备平台的架构设计 | 第23-42页 |
| ·改进的双机热备方案 | 第23-26页 |
| ·双机热备结构满足SIL-2的分析 | 第23-24页 |
| ·改进的双机热备平台结构 | 第24-25页 |
| ·双机热备状态描述 | 第25-26页 |
| ·状态转换机理 | 第26-37页 |
| ·主备机的确定 | 第26页 |
| ·机热备平台启动过程中的状态转换流程 | 第26-29页 |
| ·机热备平台启动过程中的异常状态转换流程 | 第29-32页 |
| ·机热备平台在主备通道建立起来的状态转换流程 | 第32-36页 |
| ·机热备平台在主备通道建立起来的异常状态转换流程 | 第36-37页 |
| ·主通道向备通道发送的数据 | 第37页 |
| ·主备通道间的同步 | 第37页 |
| ·主备通道之间的切换 | 第37-38页 |
| ·双机热备平台控制面板 | 第38-39页 |
| ·发送数据格式和软件流程码定义规范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3 操作系统的选择与安全性分析 | 第42-57页 |
| ·Linux与FreeBSD简介 | 第42-50页 |
| ·内核 | 第42-44页 |
| ·文件系统 | 第44-45页 |
| ·进程间内部通信 | 第45-46页 |
| ·Shell | 第46页 |
| ·内核开发 | 第46-48页 |
| ·内核发行版本 | 第48页 |
| ·测试 | 第48-50页 |
| ·Linux和FreeBSD安全性分析 | 第50-56页 |
| ·EN 50128分析软件安全性简介 | 第50-51页 |
| ·依据EN 50128分析Linux和FreeBSD达到SIL-2 | 第5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基于COTS技术和软件差异性的双机热备平台原型机的实现 | 第57-70页 |
| ·原型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57-58页 |
| ·原型机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8-63页 |
| ·双机热备平台启动软件流程图 | 第58-60页 |
| ·机热备平台正常工作时软件流程图 | 第60-62页 |
| ·基于Linux和FreeBSD的socket编程 | 第62-63页 |
| ·原型机的测试结果 | 第63-69页 |
| ·HSMU、A机、B机正常运行模拟测试结果 | 第63-66页 |
| ·A机、B机主备切换模拟测试结果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结论 | 第70-72页 |
| ·总结 | 第70页 |
| ·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