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 1 绪论 | 第19-37页 |
| 1.1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技术简介 | 第19-29页 |
| 1.1.1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 1.1.2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检测技术 | 第20-24页 |
| 1.1.3 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技术 | 第24-29页 |
| 1.2 光纤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概述 | 第29-35页 |
| 1.2.1 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 | 第29-31页 |
| 1.2.2 光纤光栅结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 | 第31-33页 |
| 1.2.3 微纳结构光纤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 | 第33-35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2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技术基本理论 | 第37-53页 |
| 2.1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的基本性质 | 第37-42页 |
| 2.1.1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37-39页 |
| 2.1.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光激发 | 第39-41页 |
| 2.1.3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四个特征长度 | 第41-42页 |
| 2.2 表面等离子激元器件设计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42-51页 |
| 2.2.1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 第42-49页 |
| 2.2.2 金属材料的色散模型 | 第49-5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3 多层膜结构双通道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53-82页 |
| 3.1 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53-65页 |
| 3.1.1 传感模型 | 第53-56页 |
| 3.1.2 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优化设计 | 第56-60页 |
| 3.1.3 传感器制备 | 第60-62页 |
| 3.1.4 基于LabVIEW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 第62-65页 |
| 3.2 双层膜结构双通道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65-73页 |
| 3.2.1 结构设计和机理分析 | 第65-69页 |
| 3.2.2 传感特性研究 | 第69-72页 |
| 3.2.3 温度特性研究 | 第72-73页 |
| 3.3 级连双通道折射率自补偿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73-81页 |
| 3.3.1 结构设计和数值计算 | 第73-75页 |
| 3.3.2 结构参数研究 | 第75-76页 |
| 3.3.3 传感性能研究 | 第76-8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4 金纳米球与金属膜结构双通道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82-97页 |
| 4.1 金纳米球材料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 第82-87页 |
| 4.1.1 金纳米球的合成与表征 | 第82页 |
| 4.1.2 光纤LSPR传感系统的传感特性研究 | 第82-87页 |
| 4.2 强度与波长混合调制模式的双通道光纤SPR生物传感器 | 第87-95页 |
| 4.2.1 传感结构及探针制备 | 第88-89页 |
| 4.2.2 传感机理分析 | 第89-91页 |
| 4.2.3 传感性能研究 | 第91-9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5 金属微纳结构光学集成传感器 | 第97-120页 |
| 5.1 薄金属光栅结构折射率传感器 | 第97-112页 |
| 5.1.1 结构设计和计算方法 | 第97-100页 |
| 5.1.2 结构参数研究 | 第100-101页 |
| 5.1.3 两个透射共振峰出现的物理机制 | 第101-111页 |
| 5.1.4 结论 | 第111-112页 |
| 5.2 金纳米环阵列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 | 第112-118页 |
| 5.2.1 结构设计与制备 | 第112-113页 |
| 5.2.2 偶极相互作用分析 | 第113-115页 |
| 5.2.3 传感性能研究 | 第115-118页 |
| 5.2.4 结论 | 第11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 6.2 创新点 | 第121页 |
| 6.3 展望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 附录A 金属介电常数(色散曲线)Drude-Lorentz模型参数表(eV) | 第131-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2-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