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40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6-31页 |
2.1.1 影子银行体系本质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26-28页 |
2.1.2 影子银行风险与金融监管的研究 | 第28-29页 |
2.1.3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的研究 | 第29-30页 |
2.1.4 影子银行风险与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 第30-31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1-37页 |
2.2.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 | 第31-33页 |
2.2.2 影子银行风险及其传染机制的研究 | 第33-34页 |
2.2.3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及其预警的研究 | 第34-36页 |
2.2.4 影子银行风险与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 第36-37页 |
2.3 文献评析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演变历史与存在问题 | 第40-56页 |
3.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演变历史分析 | 第40-49页 |
3.1.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兴起 | 第40-46页 |
3.1.2 中国影子银行的演进与发展 | 第46-48页 |
3.1.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历程 | 第48页 |
3.1.4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成效 | 第48-49页 |
3.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现实考察 | 第49-55页 |
3.2.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现状与特征 | 第49-52页 |
3.2.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存在问题 | 第52-55页 |
3.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形成机理与产生效应 | 第56-74页 |
4.1 中国影子银行本质与运行模式 | 第57-58页 |
4.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58-61页 |
4.2.1 系统性风险 | 第58-59页 |
4.2.2 经济无效率 | 第59页 |
4.2.3 杠杆顺周期 | 第59-60页 |
4.2.4 委托代理问题 | 第60页 |
4.2.5 监管套利风险 | 第60-61页 |
4.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61-70页 |
4.3.1 非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导机理 | 第61-64页 |
4.3.2 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导机理 | 第64-70页 |
4.4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对金融体系稳定及安全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70-73页 |
4.4.1 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2 对金融体系安全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的识别与测度 | 第74-95页 |
5.1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识别 | 第74-79页 |
5.1.1 非系统性风险识别 | 第74-75页 |
5.1.2 系统性风险识别 | 第75-79页 |
5.2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 | 第79-94页 |
5.2.1 风险度量指标 | 第80-82页 |
5.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82-84页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4-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第95-113页 |
6.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指标体系设计 | 第95-102页 |
6.1.1 指标筛选原则 | 第95-96页 |
6.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96-102页 |
6.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模型 | 第102-112页 |
6.2.1 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9页 |
6.2.2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检验及预警 | 第109-112页 |
6.3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第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113-125页 |
7.1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动因 | 第114-116页 |
7.1.1 复制银行功能 | 第114-115页 |
7.1.2 系统性金融风险 | 第115页 |
7.1.3 监管套利 | 第115-116页 |
7.2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实践考察 | 第116-121页 |
7.2.1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动态 | 第116-119页 |
7.2.2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共性考察 | 第119-121页 |
7.3 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对中国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21-124页 |
7.3.1 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体制 | 第121页 |
7.3.2 建立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体系 | 第121-122页 |
7.3.3 构建影子银行的动态风险监测、预警以及防控机制 | 第122页 |
7.3.4 完善影子银行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建设 | 第122-123页 |
7.3.5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第123页 |
7.3.6 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发展的关系 | 第123-12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八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框架的构建 | 第125-137页 |
8.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思路、范围、原则 | 第126-129页 |
8.1.1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思路 | 第126页 |
8.1.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目标 | 第126-128页 |
8.1.3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范围 | 第128页 |
8.1.4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原则 | 第128-129页 |
8.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制度框架修正与完善 | 第129-136页 |
8.2.1 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 第130-132页 |
8.2.2 微观审慎监管制度 | 第132-134页 |
8.2.3 法律层面监管制度 | 第134-136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第137-140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37-138页 |
9.2 启示及未来展望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