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第2章 网络时代相关概念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 第19-22页 |
2.1 网络时代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2 网络时代的主要特征 | 第19-22页 |
2.2.1 数据共享性与交互性 | 第19-20页 |
2.2.2 参与公平性与隐匿性 | 第20页 |
2.2.3 超时空性与广渗透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政府公信力概述 | 第22-25页 |
3.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2-23页 |
3.2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 第23-25页 |
3.2.1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关键 | 第23页 |
3.2.2 政府公信力对公众价值观具有导向功能 | 第23-24页 |
3.2.3 政府公信力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第24-25页 |
第4章 网络时代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 第25-34页 |
4.1 网络时代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25-28页 |
4.1.1 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提升行政效率 | 第25-26页 |
4.1.2 加强反腐监督 | 第26页 |
4.1.3 保证政府决策透明化 | 第26-27页 |
4.1.4 引导公众参政议政,维护民主权利 | 第27-28页 |
4.2 网络时代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8-34页 |
4.2.1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8-31页 |
4.2.1.1 舆论的难控性 | 第28-29页 |
4.2.1.2 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 | 第29-30页 |
4.2.1.3 舆论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 第30-31页 |
4.2.2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31-34页 |
4.2.2.1 网络民意的非理性 | 第31-32页 |
4.2.2.2 网络民意的局限性 | 第32页 |
4.2.2.3 网络民意的虚拟表达性 | 第32-34页 |
第5章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4-43页 |
5.1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现状 | 第34-36页 |
5.1.1 政府诚信有待加强 | 第34页 |
5.1.2 政府在网络舆论监管缺乏法律规范 | 第34-35页 |
5.1.3 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形象弱化 | 第35页 |
5.1.4 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影响政府公信力 | 第35-36页 |
5.1.5 政府处理网络公共危机能力不足 | 第36页 |
5.2 政府方面的分析 | 第36-38页 |
5.2.1 政府行政理念传统 | 第36-37页 |
5.2.2 政府官员贪腐贪污问题频发 | 第37-38页 |
5.2.3 政府无法及时消除网络危机 | 第38页 |
5.3 社会公众方面的分析 | 第38-40页 |
5.3.1 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 第38-39页 |
5.3.2 公众网络评估偏差 | 第39-40页 |
5.4 网络环境分析 | 第40-43页 |
5.4.1 网络秩序的混乱性 | 第40-41页 |
5.4.2 网络信息的欺骗性 | 第41页 |
5.4.3 网络参与的非法化 | 第41-43页 |
第6章 网络时代下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 第43-48页 |
6.1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 | 第43-44页 |
6.1.1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使得网络活动有法可依 | 第43页 |
6.1.2 形成网络媒体和网民自律,改善网络环境 | 第43-44页 |
6.1.3 设置专职部门,主动回应网民质疑 | 第44页 |
6.2 加强网站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接受民众监督 | 第44-46页 |
6.2.1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与公众互动 | 第44-45页 |
6.2.2 加强新技术研发,加大网络高科技管理力度 | 第45-46页 |
6.2.3 言行一致,保证公共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 第46页 |
6.3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塑造勤政廉洁的政府 | 第46-48页 |
6.3.1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积极打造诚信政府 | 第46页 |
6.3.2 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力度,提升公务员综合素质 | 第46-47页 |
6.3.3 健全网络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