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创作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4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1.1 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嬗变第14-16页
        1.1.2 虚拟现实哲学的复兴第16-17页
        1.1.3 景观数字化创作的崛起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20页
        1.2.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3 基本概念阐释第21-25页
        1.3.1 景观第21-22页
        1.3.2 景观空间第22-23页
        1.3.3 景观形态第23页
        1.3.4 景观创作第23-24页
        1.3.5 虚拟现实技术第24-25页
        1.3.6 虚拟现实观第2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5-39页
        1.4.1 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26-34页
        1.4.2 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第34-39页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39-43页
        1.5.1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5.2 研究方法第40-42页
        1.5.3 研究框架第42-43页
第2章 面向景观创作的虚拟现实观第43-83页
    2.1 虚拟现实观的思想源流第43-49页
        2.1.1 哲学思想理论溯源第44-46页
        2.1.2 社会文化迅速发展第46-47页
        2.1.3 受众心理传受逆变第47-49页
    2.2 虚拟现实观的技术动因第49-57页
        2.2.1 技术初步探索阶段第51-52页
        2.2.2 技术质变融入阶段第52-55页
        2.2.3 技术集成应用阶段第55-57页
    2.3 虚拟现实观的基本内涵第57-76页
        2.3.1 虚拟现实观的技术内涵第57-66页
        2.3.2 虚拟现实观的艺术内涵第66-71页
        2.3.3 虚拟现实观的审美内涵第71-76页
    2.4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创作新思维第76-82页
        2.4.1 逆世界融合下的系统性景观空间思维第76-79页
        2.4.2 新认知建构下的非线性景观形态思维第79-80页
        2.4.3 多感知交互下的综合性景观体验思维第80-82页
    2.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创作过程方法第83-127页
    3.1 景观创作过程的释义与演进第84-90页
        3.1.1 前工业时代的景观创作过程第84-86页
        3.1.2 工业时代的景观创作过程第86-88页
        3.1.3 信息时代的景观创作过程第88-90页
    3.2 创作过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第90-100页
        3.2.1 景观创作过程模型建构的背景第91-96页
        3.2.2 景观创作过程的模型建构第96-98页
        3.2.3 景观创作过程模型的应用第98-100页
    3.3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创作过程导向方法第100-113页
        3.3.1 以概念和形态为导向的过程方法第100-104页
        3.3.2 以规则和操作为导向的过程方法第104-109页
        3.3.3 以输出和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方法第109-113页
    3.4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创作过程技术导入模式第113-125页
        3.4.1 体验设计模式第114-119页
        3.4.2 互动展示模式第119-121页
        3.4.3 反馈分析模式第121-125页
    3.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空间创作方法第127-168页
    4.1 超时空概念下的景观空间要素拓展第127-140页
        4.1.1 空间界面的互动性关联第127-132页
        4.1.2 空间尺度的自由性延展第132-135页
        4.1.3 空间环境的动态性变化第135-140页
    4.2 超时空概念下的景观空间秩序重构第140-154页
        4.2.1 空间序列的虫洞式互通第140-144页
        4.2.2 空间节奏的体验式控制第144-148页
        4.2.3 空间组织的参数化实现第148-154页
    4.3 非物质概念下的景观空间意境生成第154-166页
        4.3.1 空间单元的虚实意境第155-158页
        4.3.2 空间体验的通感意境第158-161页
        4.3.3 空间整体的共生意境第161-164页
        4.3.4 空间沉浸的游牧意境第164-166页
    4.4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第5章 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形态创作方法第168-208页
    5.1 景观形态的新认知建构第168-179页
        5.1.1 新逻辑建构第169-172页
        5.1.2 新体验建构第172-176页
        5.1.3 新意象建构第176-179页
    5.2 景观形态的非线性生成第179-192页
        5.2.1 混沌式生成第180-184页
        5.2.2 分布式生成第184-188页
        5.2.3 涌现式生成第188-192页
    5.3 景观形态的拓扑式变形第192-206页
        5.3.1 折叠式变形第193-198页
        5.3.2 柔化式变形第198-202页
        5.3.3 力动式变形第202-206页
    5.4 本章小结第206-208页
结论第208-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19-221页
致谢第221-222页
个人简历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木质素结构解析及其预处理解离机制研究
下一篇:多层单道GMA增材制造成形特性及熔敷尺寸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