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生物质木质素结构解析及其预处理解离机制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1 绪论第19-47页
    1.1 引言第19-20页
    1.2 木质素的组成及生物合成基础第20-28页
        1.2.1 木质素的基本概念第20-21页
        1.2.2 木质素的结构阐述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3 转基因植物中木质素的结构解析第25-28页
    1.3 原本木质素的分离和结构解析第28-30页
        1.3.1 原本木质素的分离方法第28-29页
        1.3.2 木质素的湿法化学分析第29-30页
    1.4 核磁共振方法在木质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第30-39页
        1.4.1.1H-NMR谱第30页
        1.4.2.~(13)C-NMR谱第30-33页
        1.4.3 二维碳氢相关(2D-HSQC)NMR谱第33页
        1.4.4 木质素的核磁定量方法第33-35页
        1.4.5 定量的磷谱分析第35-36页
        1.4.6 全溶体系中木质素结构的解析第36-39页
    1.5 生物质预处理中的基本化学问题第39-43页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43-47页
2 竹材原本木质素的定量结构分析第47-67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48-51页
        2.2.1 材料第48-49页
        2.2.2 原本木质素的分离和纯化第49页
        2.2.3.木质素乙酰化第49页
        2.2.4 表征方法第49-50页
        2.2.5 木质素核磁表征第50-51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51-65页
        2.3.1 竹杆和竹节MWL分析第51-52页
        2.3.2 分子量分布第52-53页
        2.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3-54页
        2.3.4 定量碳谱(~(13)C-NMR)分析第54-57页
        2.3.5 二维碳氢相关谱(2D-HSQC)谱图分析第57-61页
        2.3.6 竹材MWL中麦黄酮的确认第61-62页
        2.3.7. 基于二维核磁HSQC的半定量第62-63页
        2.3.8. 核磁组合半定量分析第63页
        2.3.9. 碳谱半定量第63-64页
        2.3.10. 定量磷谱分析第64-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3 竹材非均一木质素结构分析第67-83页
    3.1 引言第67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7-68页
        3.2.1 材料第67页
        3.2.2 连续温和的木质素分离第67-68页
        3.2.3 木质素的表征第68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68-81页
        3.3.1“原本木质素”的分离第68-69页
        3.3.2 木质素的元素分析和官能团第69-71页
        3.3.3 分子量分布第71页
        3.3.4 红外光谱分析第71-72页
        3.3.5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第72-73页
        3.3.6 定量核磁碳谱分析第73-75页
        3.3.7 DEPT135 谱分析第75-76页
        3.3.8 热解气质联用分析第76-80页
        3.3.9 木质素的非均一性结构示意图第80-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全溶体系中木质素的分离和结构分析第83-99页
    4.1 前言第83-8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4-86页
        4.2.1 材料第84页
        4.2.2 木质素分离和纯化第84-85页
        4.2.3 木质素乙酰化第85页
        4.2.4 木质素表征第85页
        4.2.5 官能团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第85-8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6-98页
        4.3.1 木质素分离第86页
        4.3.2 红外光谱分析第86-88页
        4.3.3 竹材木质素的定量碳谱第88-89页
        4.3.4 木质素中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存在形态第89-92页
        4.3.5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第92-95页
        4.3.6 木质素单元的定量分析第95-97页
        4.3.7 木质素定量结构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第97-98页
    4.4 小结第98-99页
5 全溶体系中木质素的原位结构分析第99-117页
    5.1 引言第99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99-101页
        5.2.1 材料第99页
        5.2.2 样品制备第99-100页
        5.2.3 木质素结构表征第100-10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6页
        5.3.1 竹材酰化样品的GPC测定第102-103页
        5.3.2 竹材酰化样品的红外光谱(FT-IR)测定第103-105页
        5.3.3 不同预处理中竹材样品中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变化第105-106页
        5.3.4 乙酰化竹材样品的二维核磁结构分析第106-109页
        5.3.5 非乙酰化竹材样品的二维核磁分析第109-115页
        5.3.6 非乙酰化竹材样品的核磁定量分析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6 基于碱预润胀和原位酶解的木质素分离和结构阐述第117-133页
    6.1 引言第117-119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119-120页
        6.2.1 材料第119页
        6.2.2 预润胀和原位酶解木质素的分离第119页
        6.2.3 纤维素酶水解木质素(CEL)和室温碱木质素分离第119页
        6.2.4 木质素的结构表征第119-120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20-131页
        6.3.1 木质素的分离第120-121页
        6.3.2 木质素二维核磁核磁分析第121-123页
        6.3.3 定量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123-125页
        6.3.4 定量核磁磷谱分析第125-126页
        6.3.5 分子量分布第126-127页
        6.3.6 木质素的热解气质联用分析第127-131页
    6.4.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7 自催化乙醇预处理中木质素的定量结构和热性质研究第133-145页
    7.1 前言第133-134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34-135页
        7.2.1 材料第134页
        7.2.2 自催化乙醇预处理第134页
        7.2.3 酶水解木质素的制备第134-135页
        7.2.4 木质素表征第135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35-143页
        7.3.1.木材的成分分析和木质素的碳水化合物分析第135-136页
        7.3.2.木质素的定量碳谱分析第136-138页
        7.3.3.木质素的二维碳氢相关谱分析第138-140页
        7.3.4 木质素的定量核磁磷谱分析第140-141页
        7.3.5 木质素的分子量测定第141-142页
        7.3.6.木质素热性质分析第142-143页
    7.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8 桉树乙醇处理和深度脱木质素过程中的木质素结构变化研究第145-163页
    8.1 前言第145-146页
    8.2.材料和方法第146-148页
        8.2.1 材料第146页
        8.2.2 自催化乙醇预处理第146页
        8.2.3. 桉木和桉木乙醇处理粗浆中的原本木质素分离第146-147页
        8.2.4 乙醇粗浆的深度脱木质素处理第147页
        8.2.5 集成脱木质素过程效果评价和物料物化性质表征第147页
        8.2.6 木质素的结构分析第147-148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48-161页
        8.3.1. 粗浆和漂白浆的物料形态表征第148页
        8.3.2. 不同基质的X-射线衍射图谱和固体核磁共振表征第148-151页
        8.3.3 不同阶段浆料的成分分析(预处理的效果评价)第151页
        8.3.4 木质素的定量核磁结构分析第151-155页
        8.3.5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第155-158页
        8.3.6 定量磷谱分析第158-160页
        8.3.7 分子量分析第160-161页
    8.4 小结第161-163页
9 离子液体体系中木质素的解离机制和热性质研究第163-177页
    9.1 前言第163页
    9.2.材料和方法第163-165页
        9.2.1 材料第163-164页
        9.2.2 离子液体预处理及其木质素的提取第164-165页
        9.2.3 酶解木质素和残渣木质素的制备及纯化第165页
        9.2.4 木质素表征第165页
    9.3.结果和讨论第165-176页
        9.3.1 成分分析,得率和中性糖分析第165-166页
        9.3.2 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66-167页
        9.3.3 木质素的定量碳谱分析第167-170页
        9.3.4 木质素的定量二维技术第170-172页
        9.3.5 木质素的定量核磁磷谱分析第172-173页
        9.3.6 木质素的分子量测定第173页
        9.3.7.木质素热性质分析第173-175页
        9.3.8 离子液体中木质素的可能分离机理第175-176页
    9.4 小结第176-177页
10 离子液体预处理中的木质素化学结构转化研究第177-191页
    10.1 前言第177页
    10.2 材料和方法第177-178页
        10.2.1 材料第177-178页
        10.2.2 离子液体预处理第178页
        10.2.3 木质素定性定量结构分析第178页
    10.3 结果和讨论第178-189页
        10.3.1 二维碳氢相关谱分析第178-181页
        10.3.2 定量碳谱分析第181-184页
        10.3.3 定量磷谱分析第184-185页
        10.3.4 木质素元素分析第185-186页
        10.3.5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第186-187页
        10.3.6 关于离子液体预处理中木质素结构变化的一些启示第187-189页
    10.4 小结第189-191页
11 竹材逐级耦合分离过程中木质素结构变化研究第191-211页
    11.1 引言第191-192页
    11.2 材料和方法第192-194页
        11.2.1 材料和自水解预处理第192页
        11.2.2 有机酸脱木质素处理第192页
        11.2.3 木质素的碱性水解第192页
        11.2.4 不同的处理基质中原本木质素的分离第192页
        11.2.5 有机酸残渣的深度脱木质素处理第192-193页
        11.2.6 不同预处理基质的表征第193页
        11.2.7 木质素表征第193-194页
    11.3 结果和讨论第194-209页
        11.3.1 集成预处理中的质量平衡第194-195页
        11.3.2 不同预处理基质的形貌特点第195-196页
        11.3.3 不同基质的X-射线衍射和固体核磁共振(CP-MAS)图谱第196-198页
        11.3.4 未经自水解处理和处理的有机酸脱木质素第198-199页
        11.3.5 集成处理中的木质素定量碳谱分析第199-201页
        11.3.6 集成处理中的木质素二维核磁分析第201-206页
        11.3.7 集成处理中的木质素的磷谱分析第206-208页
        11.3.8 集成处理中的木质素的分子量分布第208-209页
    11.4 小结第209-211页
12 竹材焙烧过程中的木质素结构变化研究第211-227页
    12.1 引言第211-212页
    12.2 材料和方法第212-213页
        12.2.1 材料第212页
        12.2.2 烘培过程第212-213页
        12.2.3 烘焙竹材中“磨木木质素”提取第213页
        12.2.4 竹材焙烧产品的表征第213页
        12.2.5 竹材焙烧产品中MWL结构表征第213页
    12.3 结果和讨论第213-225页
        12.3.1 质量得率,元素分析,能量得率和组分分析第213-215页
        12.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215-216页
        12.3.3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216-217页
        12.3.4 木质素的红外分析第217-218页
        12.3.5 木质素的定量核磁分析第218-221页
        12.3.6 木质素的二维碳氢相关谱分析第221-223页
        12.3.7 木质素的核磁31P分析第223-224页
        12.3.8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析第224-225页
    12.4 小结第225-227页
13 结论与展望第227-233页
    13.1 本论文主要结论第227-230页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230-231页
    13.3 对今后深入研究的建议第231-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9页
个人简介第249-251页
导师简介第251-253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253-257页
致谢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碱式硫酸镁水泥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创作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