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1.1 人参的分类及形态 | 第8-11页 |
1.1.1 人参的分类 | 第8-9页 |
1.1.2 人参的植物形态和生活环境 | 第9页 |
1.1.3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 第9-10页 |
1.1.4 人参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1.2 人参皂苷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 第11-19页 |
1.2.1 皂苷的分类及命名 | 第11-12页 |
1.2.2 人参皂苷的分类 | 第12-15页 |
1.2.3 人参皂苷的理化性质 | 第15-17页 |
1.2.4 不同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分布 | 第17页 |
1.2.5 人参及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1.3 人参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 第19-21页 |
1.3.1 人参总皂苷的提取 | 第19-20页 |
1.3.2 人参总皂苷的分离 | 第20-21页 |
1.4 人参皂苷的转化方法 | 第21-2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6页 |
2.2.1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1.1 薄层层析法(TLC) | 第26-27页 |
2.2.1.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7页 |
2.2.2 三醇类皂苷R1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1 三七根中提取总皂苷 | 第28页 |
2.2.2.2 硅胶柱层析法制备R1 | 第28页 |
2.2.3 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28-29页 |
2.2.3.1 菌体培养 | 第28-29页 |
2.2.3.2 粗酶的提取 | 第29页 |
2.2.3.3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9页 |
2.2.3.4 菌种筛选 | 第29页 |
2.2.4 人参皂苷Ⅳ型酶的分离纯化及计算分子量的测定 | 第29-32页 |
2.2.4.1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酶 | 第30-31页 |
2.2.4.2 SDS-PAGE测定人参皂苷酶Ⅳ型的分子量 | 第31-32页 |
2.2.5 人参皂苷酶Ⅳ型的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2-33页 |
2.2.5.1 酶反应的最适PH | 第32页 |
2.2.5.2 酶的PH稳定性 | 第32-33页 |
2.2.5.3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 第33页 |
2.2.5.4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33页 |
2.2.6 大量制备F1 | 第33-36页 |
2.2.6.1 底物PPT浓度的确定 | 第33页 |
2.2.6.2 反应釜制备F1 | 第33-34页 |
2.2.6.3 回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4页 |
2.2.6.4 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粗产品脱糖脱色 | 第34页 |
2.2.6.5 硅胶层析法分离纯化F1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56页 |
3.1 三醇类皂苷R1的制备 | 第36-39页 |
3.1.1 甲醇浸提法制备三七总皂苷 | 第36页 |
3.1.2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皂苷单体 | 第36-39页 |
3.2 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39-41页 |
3.3 人参皂苷Ⅳ型酶的纯化及酶性质研究 | 第41-48页 |
3.3.1 人参皂苷Ⅳ型酶的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 第41-44页 |
3.3.2 人参皂苷Ⅳ型酶酶性质的研究 | 第44-48页 |
3.3.2.1 酶反应最适PH | 第44-45页 |
3.3.2.2 酶的PH的稳定性 | 第45-46页 |
3.3.2.3 酶反应最适温度 | 第46-47页 |
3.3.2.4 酶的温度稳定性 | 第47-48页 |
3.4 大量制备人参皂苷F1 | 第48-56页 |
3.4.1 PPT大批量生产F1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3.4.2 大批量酶转化反应 | 第49页 |
3.4.3 回收酶活力的检测 | 第49-50页 |
3.4.4 回收酶液制备F1 | 第50-51页 |
3.4.5 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粗产物脱糖、脱色 | 第51页 |
3.4.6 硅胶层析法分离纯化F1 | 第51-5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