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来源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3.1“空间”概念 | 第13页 |
1.3.2 图书馆空间概念 | 第13-15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图书馆空间发展分期研究 | 第20-32页 |
2.1 空间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2.1.1 平行空间理论与虚拟空间的发展 | 第21-22页 |
2.1.2 场景理论与智能空间的建设 | 第22-23页 |
2.1.3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实体空间改造 | 第23页 |
2.2 图书馆实体空间时期 | 第23-26页 |
2.2.1 时代背景 | 第24页 |
2.2.2 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2.3 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并存时期 | 第26-28页 |
2.3.1 技术背景 | 第26页 |
2.3.2 特点分析 | 第26-28页 |
2.4 虚实融合的图书馆智能空间时期 | 第28-31页 |
2.4.1 新空间形态的产生 | 第28-30页 |
2.4.2 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2.5 总结: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思维突破 | 第31-32页 |
第3章 新技术背景下图书馆空间的新发展 | 第32-58页 |
3.1 新技术背景下实体空间的新发展 | 第32-40页 |
3.1.1 实体馆藏空间的压缩 | 第32-35页 |
3.1.2 新功能空间的增加 | 第35-38页 |
3.1.3 馆外空间的拓展 | 第38-40页 |
3.1.4 小结 | 第40页 |
3.2 新技术背景下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新发展 | 第40-45页 |
3.2.1 虚拟学习空间 | 第41-42页 |
3.2.2 虚拟研究空间 | 第42-43页 |
3.2.3 虚拟社交空间 | 第43页 |
3.2.4 虚拟现实图书馆 | 第43-44页 |
3.2.5 小结 | 第44-45页 |
3.3 未来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虚实融合的智能空间 | 第45-55页 |
3.3.1 智能空间的研究起源与研究实践 | 第45-47页 |
3.3.2 关键性技术及在图书馆应用现状 | 第47-51页 |
3.3.3 图书馆智能空间的特征分析 | 第51页 |
3.3.4 智能空间的智能化服务探析 | 第51-55页 |
3.3.5 小结 | 第55页 |
3.4 本章总结:图书馆空间发展特点分析 | 第55-58页 |
3.4.1 空间改造“交流”是目标 | 第55-56页 |
3.4.2 空间发展“交互”是方向 | 第56-58页 |
第4章 图书馆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 第58-65页 |
4.1 再造实体空间——以深圳市图书馆为例 | 第58-60页 |
4.1.1 体验空间“爱来吧” | 第58-59页 |
4.1.2 经典阅读空间“南书房” | 第59页 |
4.1.3 青少年创客空间 | 第59-60页 |
4.1.4 小结 | 第60页 |
4.2 发展虚拟空间——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 | 第60-62页 |
4.2.1 机构知识库 | 第60-61页 |
4.2.2 学科服务平台 | 第61页 |
4.2.3 基于社交媒体的微服务 | 第61-62页 |
4.2.4 小结 | 第62页 |
4.3 探索智能空间——以上海图书馆为例 | 第62-65页 |
4.3.1 ibeacon激活图书馆 | 第62-63页 |
4.3.2 基于RFID的图书资源管理 | 第63页 |
4.3.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总结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