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资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1 资料来源 | 第18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哈尔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基础 | 第20-27页 |
2.1 哈尔滨市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2.1.1 自然地理与气候概况 | 第20-21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2.2 水资源状况 | 第22-25页 |
2.2.1 水文概况 | 第22-23页 |
2.2.2 哈尔滨水资源现状 | 第23-24页 |
2.2.3 水资源质量现状 | 第24-25页 |
2.3 哈尔滨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优化配置模型 | 第27-39页 |
3.1 哈尔滨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7-34页 |
3.1.1 构建水资源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27页 |
3.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权重 | 第27-29页 |
3.1.3 哈尔滨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简介 | 第29-34页 |
3.1.3.1 物元模型 | 第29-31页 |
3.1.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1-33页 |
3.1.3.3 基于欧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3.2 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34-38页 |
3.2.1 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2.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哈尔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39-49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确定权重 | 第39-41页 |
4.1.1 筛选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4.1.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1页 |
4.2 评价标准 | 第41-42页 |
4.3 哈尔滨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42-47页 |
4.3.1 基于物元模型水资源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45页 |
4.3.3 构建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 第45-46页 |
4.3.4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4.4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及措施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第49-64页 |
5.1 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49-50页 |
5.1.1 总体模型 | 第49页 |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 供需水量的预测 | 第50-62页 |
5.2.1 哈尔滨市供水与用水现状 | 第50-51页 |
5.2.2 人口数量预测 | 第51-55页 |
5.2.3 需水量预测 | 第55-60页 |
5.2.4 供水量预测 | 第60-61页 |
5.2.5 供需水量预测对比 | 第61-62页 |
5.3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5.3.1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 第62页 |
5.3.2 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