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8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光动力治疗概述 | 第17-21页 |
1.2.1 光动力疗法原理 | 第17-19页 |
1.2.2 光动力疗法破坏肿瘤机制 | 第19-21页 |
1.3 光动力治疗中的光敏剂 | 第21-42页 |
1.3.1 光敏剂及理想光敏剂的特点 | 第21页 |
1.3.2 光敏剂的发展历史 | 第21-32页 |
1.3.3 当前光动力治疗的限制因素 | 第32-34页 |
1.3.4 新型纳米复合光敏剂 | 第34-42页 |
1.4 磁性Fe_3O_4的概述 | 第42-45页 |
1.4.1 磁性纳米Fe_3O_4的结构和性质 | 第42-43页 |
1.4.2 磁性纳米Fe_3O_4的制备方法 | 第43-44页 |
1.4.3 复合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应用 | 第44-45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 第45-48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45-46页 |
1.5.2 本课题开展的实验内容 | 第46-48页 |
第2章 二氢卟吩衍生物13~1-邻三氟甲基苯腙修饰的焦脱镁叶绿酸的合成和体外光活性 | 第48-65页 |
2.1 前言 | 第48-50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5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2.3.1 合成13~1-邻三氟甲基苯基-焦脱镁叶绿酸(PHPa) | 第50-51页 |
2.3.2 PHPa的吸收、发射光谱和稳定性检测 | 第51页 |
2.3.3 单线态氧产率检测 | 第51-52页 |
2.3.4 细胞培养 | 第52页 |
2.3.5 MTT毒性检测法 | 第52-53页 |
2.3.6 PHPa细胞内吞噬 | 第53页 |
2.3.7 PHPa体外细胞毒性 | 第53页 |
2.3.8 PHPa-PDT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 | 第53-54页 |
2.3.9 Type Ⅰ和Type Ⅱ光反应机制 | 第54页 |
2.3.10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2.4.1 合成与表征PHPa | 第54-55页 |
2.4.2 PHPa的光谱性质和稳定性 | 第55-58页 |
2.4.3 PHPa的单线态氧产率 | 第58-59页 |
2.4.4 细胞吞噬 | 第59-60页 |
2.4.5 体外光动力效应 | 第60-62页 |
2.4.6 细胞形态变化 | 第62-63页 |
2.4.7 Type Ⅰ和Type Ⅱ反应 | 第63-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3章 Fe_3O_4-焦脱镁叶绿酸多功能磁性荧光光敏剂的合成、表征、及体外PDT活性研究 | 第65-84页 |
3.1 前言 | 第65-66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66-6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67-72页 |
3.3.1 合成磁性Fe_3O_4 NPs | 第67-68页 |
3.3.2 合成磁性Fe_3O_4@SiO_2 NPs | 第68-69页 |
3.3.3 合成磁性Fe_3O_4@SiO_2@APTES NPs | 第69页 |
3.3.4 磁性荧光复合光敏MFNPs的制备 | 第69页 |
3.3.5 细胞培养 | 第69-70页 |
3.3.6 MTT毒性检测法 | 第70页 |
3.3.7 MFNPs细胞内吞噬 | 第70页 |
3.3.8 MFNPs PDT处理后He La形态学变化 | 第70-71页 |
3.3.9 体外(In vitro)PDT效应 | 第71页 |
3.3.10 淬灭光动力反应中的活性氧 | 第71-7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页 |
3.4.1 PPa共聚的MFNPs合成路径(制备因素影响) | 第72页 |
3.4.2 MFNPs的结构与形貌 | 第72-74页 |
3.4.3 红外光谱分析验证 | 第74-75页 |
3.4.4 ζ电势检测 | 第75-76页 |
3.4.5 纳米粒子的磁性检测 | 第76-77页 |
3.4.6 MFNPs的光谱性质 | 第77-78页 |
3.4.7 磁性MFNPs复合粒子的热重分析 | 第78-79页 |
3.4.8 MFNPs的体外PDT | 第79-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壳聚糖介导的多功能磁性光敏剂Fe_3O_4@SiO_2@CS@PPa用于光动力治疗 | 第84-104页 |
4.1 前言 | 第84-85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85-8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5-86页 |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86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6-90页 |
4.3.1 合成Fe_3O_4@SiO_2@CS纳米粒子 | 第86-87页 |
4.3.2 合成Fe_3O_4@SiO_2@CS@PPA(MFCSPPA)纳米粒子 | 第87页 |
4.3.3 单线态氧产生检测 | 第87页 |
4.3.4 细胞培养与MTT法 | 第87-88页 |
4.3.5 MFCSPPA细胞吞噬 | 第88-89页 |
4.3.6 MFCSPPA的体外光毒性 | 第89页 |
4.3.7 PDT处理后HeLa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89页 |
4.3.8 Type Ⅰ和Type Ⅱ型PDT反应 | 第89-90页 |
4.3.9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3页 |
4.4.1 MFCSPPA的合成路径分析 | 第90-91页 |
4.4.2 多功能的MFCSPPA光敏剂的表征 | 第91-96页 |
4.4.3 MFCSPPA的光谱性质 | 第96-98页 |
4.4.4 单线态氧检测 | 第98-99页 |
4.4.5 HeLa细胞对MFCSPPA的细胞吞噬作用 | 第99-100页 |
4.4.6 MFCSPPA的光毒性 | 第100-101页 |
4.4.7 PDT中活性氧ROS的形成 | 第101-102页 |
4.4.8 PDT处理后HeLa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102-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