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0-11页 |
1.2 黑臭河流治理技术及其原理 | 第11-14页 |
1.2.1 黑臭河流污染源 | 第11-12页 |
1.2.2 黑臭河流治理技术 | 第12-14页 |
1.3 黑臭水体底泥治理技术 | 第14-16页 |
1.3.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4页 |
1.3.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4-16页 |
1.4 本研究主要目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4.1 主要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实验对象 | 第18-19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2.1 实验装置与分组 | 第19-20页 |
2.2.2 实验所需配的溶液 | 第20-21页 |
2.2.3 样品采集 | 第21-25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氧化剂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研究 | 第26-41页 |
3.1 实验对象 | 第26-27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 对底泥的修复效果 | 第28-36页 |
3.3.1 底泥有机质 | 第28-32页 |
3.3.2 底泥碳(C)、氮(N)、磷(P)营养元素 | 第32-34页 |
3.3.3 底泥氧化还原电位(EH) | 第34-36页 |
3.4 对上覆水的修复效果 | 第36-39页 |
3.4.1 上覆水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 | 第36-37页 |
3.4.2 上覆水总磷(TP)、总溶解性磷(TDP)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氧化剂联合生物促生剂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研究 | 第41-58页 |
4.1 实验对象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3 对底泥的修复效果 | 第43-52页 |
4.3.1 底泥有机质 | 第43-49页 |
4.3.2 底泥碳、氮、磷营养元素 | 第49-51页 |
4.3.3 底泥氧化还原电位(EH) | 第51-52页 |
4.4 对上覆水的修复效果 | 第52-56页 |
4.4.1 上覆水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 | 第52-54页 |
4.4.2 上覆水总磷(TP)、总溶解性磷(TDP)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氧化剂联合沉水植物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研究 | 第58-71页 |
5.1 实验对象 | 第59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5.3 对底泥的修复效果 | 第59-66页 |
5.3.1 底泥有机质 | 第59-63页 |
5.3.2 底泥碳、氮、磷营养元素 | 第63-66页 |
5.3.3 底泥氧化还原电位(EH) | 第66页 |
5.4 对上覆水的修复效果 | 第66-69页 |
5.4.1 上覆水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 | 第66-68页 |
5.4.2 上覆水总磷(TP)、总溶解性磷(TDP)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氧化剂联合生物促生剂与沉水植物对黑臭底泥修复效果研究 | 第71-84页 |
6.1 实验对象 | 第71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6.3 对底泥的修复效果 | 第71-78页 |
6.3.1 底泥有机质 | 第71-75页 |
6.3.2 底泥碳、氮、磷营养元素 | 第75-77页 |
6.3.3 底泥氧化还原电位(EH) | 第77-78页 |
6.4 对上覆水的修复效果 | 第78-82页 |
6.4.1 上覆水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 | 第79-80页 |
6.4.2 上覆水总磷(TP)、总溶解性磷(TDP) | 第80-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7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84-85页 |
7.2 创新点与问题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