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高速移动环境下多载波通信技术 | 第12-13页 |
1.3.2 高速环境下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 第13页 |
1.3.3 高速移动环境下信道估计 | 第13-14页 |
1.3.4 基于移动速度的自适应技术 | 第14-15页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速移动环境信道建模研究 | 第16-28页 |
2.1 无线信道传输特性 | 第16-20页 |
2.1.1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 第16-17页 |
2.1.2 高速环境下的衰落信道 | 第17-19页 |
2.1.3 时变信道模型 | 第19-20页 |
2.2 常用信道统计模型 | 第20-21页 |
2.2.1 Jakes模型 | 第20页 |
2.2.2 BEM模型 | 第20页 |
2.2.3 马尔科夫信道模型 | 第20-21页 |
2.3 高铁环境下信道特征与模型 | 第21-24页 |
2.3.1 高铁环境下信道的独特性 | 第21页 |
2.3.2 COST207信道模型 | 第21-22页 |
2.3.3 ITU-VA信道模型 | 第22-23页 |
2.3.4 3GPP高铁场景信道模型 | 第23-24页 |
2.4 高速铁路接入网覆盖方式 | 第24-27页 |
2.4.1 基于单BBU+多RRU高铁网络覆盖方案 | 第25页 |
2.4.2 卫星通信网络覆盖方案 | 第25-26页 |
2.4.3 WiMax网络覆盖方案 | 第26-27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高速移动场景下AMC系统中CQI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28-43页 |
3.1 自适应调制编码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28页 |
3.1.2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关键环节 | 第29-34页 |
3.2.1 SNR估计 | 第29-30页 |
3.2.2 调制编码方式 | 第30页 |
3.2.3 CQI测量与选取 | 第30-34页 |
3.2.4 吞吐量计算 | 第34页 |
3.3 高速移动环境下AMC系统中CQI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34-37页 |
3.3.1 高速移动仿真信道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3.3.2 AMC系统中CQI自适应调整算法 | 第35-37页 |
3.3.3 自适应调整算法可行性分析 | 第37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高速移动环境对频率同步算法性能影响分析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频率同步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4.2.1 多普勒频偏与晶振频偏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2 高铁环境下的应用场景 | 第46-47页 |
4.2.3 高速移动对频率同步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空间角域投影算法 | 第48-52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4.1 估计值补偿与滤波 | 第52页 |
4.4.2 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55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