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2.1.1 诚信 | 第12页 |
2.1.2 隐喻 | 第12-13页 |
2.1.3 概念隐喻理论 | 第13页 |
2.1.4 道德隐喻 | 第13-14页 |
2.1.5 诚信隐喻 | 第14页 |
2.2 研究范式 | 第14-17页 |
2.2.1 语义分析范式 | 第14-15页 |
2.2.2 stroop实验范式 | 第15页 |
2.2.3 IAT范式 | 第15-16页 |
2.2.4 语义启动范式 | 第16页 |
2.2.5 物理环境启动范式 | 第16-17页 |
2.2.6 身体操作范式 | 第17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3.1 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17-19页 |
2.3.2 道德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19-20页 |
2.3.3 诚信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3.1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1页 |
3.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3.4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4 实证研究 | 第24-45页 |
4.1 研究一:诚信概念与轻重源域的内隐联接 | 第24-28页 |
4.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4页 |
4.1.2 研究设计 | 第24页 |
4.1.3 被试 | 第24页 |
4.1.4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4.1.5 研究材料 | 第25页 |
4.1.6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4.1.7 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4.1.8 讨论 | 第28页 |
4.2 研究二:轻重知觉对诚信判断的干扰作用 | 第28-34页 |
4.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0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30页 |
4.2.3 被试 | 第30页 |
4.2.4 研究材料 | 第30-32页 |
4.2.5 研究程序 | 第32-33页 |
4.2.6 讨论 | 第33-34页 |
4.3 研究三:诚信/不诚信行为回忆对轻重知觉的影响 | 第34-38页 |
4.3.1 实验假设 | 第35页 |
4.3.2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4.3.3 被试 | 第35页 |
4.3.4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4.3.5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4.3.6 研究结果 | 第37页 |
4.3.7 讨论 | 第37-38页 |
4.4 研究四:轻重知觉在视觉通道上对诚信概念加工的影响 | 第38-45页 |
4.4.1 实验假设 | 第40页 |
4.4.2 被试 | 第40页 |
4.4.3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4.4.4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41-42页 |
4.4.5 研究结果 | 第42-44页 |
4.4.6 讨论 | 第44-45页 |
5 总讨论 | 第45-50页 |
5.1 诚信概念体系中存在着轻重知觉向诚信范畴的隐喻映射机制 | 第45页 |
5.2 轻重知觉与诚信概念跨认知域的映射联结 | 第45-47页 |
5.3 轻重知觉与诚信认知间的映射是双向的 | 第47-48页 |
5.4 在视觉通道上诚信概念轻重隐喻的展望 | 第48-49页 |
5.5 诚信轻重隐喻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49-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6.2.1 本研究不足 | 第50页 |
6.2.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 1 | 第58-59页 |
附录 2 | 第59-62页 |
附录 3 | 第62-64页 |
附录 4 | 第64-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