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域中的休门吹歌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2-16页 |
| 一、作为“文化人类学”分支的“音乐人类学” | 第12-13页 |
| 二、城市化进程与本文所需的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 (一) 声音景观理论 | 第13-14页 |
| (二) 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 第14页 |
| (三) “近我”的思维方式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音乐人类学中的休门吹歌 | 第16-26页 |
| 一、休门吹歌所处的文化坐标 | 第16-18页 |
| (一) 北方吹歌的音乐文化意义 | 第16-17页 |
|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门吹歌 | 第17-18页 |
| 二、休门吹歌的田野叙事 | 第18-24页 |
| (一) 声音景观之一:为婚丧仪式之用 | 第20页 |
| (二) 声音景观之二:为年节花会弄乐 | 第20-21页 |
| (三) 声音景观之三:民间歌舞中的“休门吹歌” | 第21-22页 |
| (四) 咔戏——休门吹歌对精神空间的拓展 | 第22-23页 |
| (五) 城市生活对吹歌艺术的需求 | 第23-24页 |
| 三、“近我”视角下的休门吹歌 | 第24-26页 |
| (一) 休门吹歌的现状 | 第24页 |
| (二) 吹歌缘何吸引我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城市化与发展休门吹歌的思考 | 第26-33页 |
| 一、农耕乐舞融入城市生活的成功案例 | 第26-28页 |
| (一) 临夏“花儿” | 第26页 |
| (二) 东北“二人转” | 第26-27页 |
| (三) 绛州鼓乐 | 第27页 |
| (四) 经验的启示 | 第27-28页 |
| 二、休门吹歌的发展之路 | 第28-33页 |
| (一) 以商演拓展生存空间 | 第28-29页 |
| (二) “因时制宜”开辟传播渠道 | 第29-31页 |
| (三) 借助全方位创新展现时代精神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