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煤矿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矿区煤矿塌陷地及分类 | 第9-11页 |
1.1.1 煤矿塌陷地 | 第9页 |
1.1.2 煤矿塌陷地的形成 | 第9-10页 |
1.1.3 煤矿塌陷地的分类 | 第10-11页 |
1.2 煤矿开采的影响 | 第11-13页 |
1.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 第11-12页 |
1.2.2 对区域水环境的污染与扰动 | 第12页 |
1.2.3 对基础设施的毁坏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矿区生态恢复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矿区生态重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必然 | 第16-17页 |
2.3 从煤矿土地复垦到生态重建 | 第17-18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3 煤矿塌陷地生态重建新进展 | 第21-23页 |
4. 煤矿区生态重建机制 | 第23-32页 |
4.1 煤矿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4.1.1 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 第23-24页 |
4.1.2 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 | 第24页 |
4.1.3 复合种群理论 | 第24-25页 |
4.2 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式 | 第25-26页 |
4.3 煤矿区生态重建措施 | 第26-32页 |
4.3.1 地貌重塑 | 第27页 |
4.3.2 土壤重构 | 第27-30页 |
4.3.3 植被恢复 | 第30-32页 |
5. 煤矿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 | 第32-44页 |
5.1 济宁煤矿塌陷区概况及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2-34页 |
5.1.1 济宁煤矿塌陷区概况 | 第32-34页 |
5.1.2 煤矿塌陷地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4页 |
5.2 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目标与原则 | 第34-35页 |
5.2.1 目标 | 第34-35页 |
5.2.2 原则 | 第35页 |
5.3 整治总体思路 | 第35-36页 |
5.4 煤矿塌陷区复垦可行性研究 | 第36-38页 |
5.4.1 资金可行性研究 | 第36页 |
5.4.2 煤研石回填沉陷区的技术可行性 | 第36-38页 |
5.4.3 复垦投入——产出分析 | 第38页 |
5.5 煤矿塌陷区治理空间框架构想 | 第38-40页 |
5.6 筹建煤矿生态恢复与建设博览园 | 第40-41页 |
5.7 煤矿开采中对特殊景观和对敏感区的保护 | 第41-44页 |
5.7.1 煤矿开采中对特殊景观的保护 | 第41-42页 |
5.7.2 煤矿开采中对敏感区的保护 | 第42-44页 |
6. 生态工程设计 | 第44-51页 |
6.1 充填复垦 | 第44-48页 |
6.1.1 煤矸石充填复垦法 | 第44-46页 |
6.1.2 粉煤灰充填复垦法 | 第46-48页 |
6.1.3 湖、河泥充填复垦法 | 第48页 |
6.2 非充填复垦 | 第48-51页 |
6.2.1 浅塌陷区的非充填复垦 | 第48-50页 |
6.2.2 大面积塌陷区的治理 | 第50-51页 |
7. 应用实例——兴隆庄煤矿为例 | 第51-60页 |
7.1 环境概况 | 第51页 |
7.2 井田地质条件 | 第51-52页 |
7.3 煤层开采与地表塌陷现状 | 第52页 |
7.3.1 煤层开采情况 | 第52页 |
7.3.2 地表塌陷现状 | 第52页 |
7.4 塌陷区综合制理方案 | 第52-57页 |
7.4.1 充填复垦 | 第52-54页 |
7.4.2 非充填复垦 | 第54-57页 |
7.5 效益分析 | 第57-60页 |
7.5.1 经济效益评价 | 第57页 |
7.5.2 社会效益评价 | 第57-58页 |
7.5.3 生态效益评价 | 第58-60页 |
8.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