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高速列车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铁路车辆悬架系统的发展和趋势第12-15页
        1.2.1 被动悬架第12页
        1.2.2 主动悬架第12-13页
        1.2.3 半主动悬架第13页
        1.2.4 悬架系统分析与比较第13-14页
        1.2.5 车辆悬架系统发展趋势第14-15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9页
2 磁流液变阻尼器第19-37页
    2.1 磁流液变阻尼器简介和结构第19页
    2.2 磁流液变阻尼器动力学特性研究第19-24页
        2.2.1 Bingham模型第20-21页
        2.2.2 磁流液变阻尼器的Bouc-Wen模型第21-22页
        2.2.3 磁流液变阻尼器的Bouc-Wen现象模型第22-24页
    2.3 磁流液变阻尼器控制逆模型及控制仿真第24-36页
        2.3.1 磁流液变阻尼器的修正的Dahl模型第24-25页
        2.3.2 基于交叉变异粒子群算法的Dahl模型参数辨识第25-30页
        2.3.3 Dahl模型参数验证第30-33页
        2.3.4 基于Dahl模型的控制逆模型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高速铁路车辆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第37-45页
    3.1 高速铁路车辆系统横向模型第37-39页
        3.1.1 车辆系统建模简化规则第37页
        3.1.2 车辆基本横向模型的建立第37-39页
    3.2 高速铁路轨道模型第39-43页
        3.2.1 轨道几何不平顺第39-40页
        3.2.2 轨道不平顺的描述第40-41页
        3.2.3 轨道功率谱反演第41-42页
        3.2.4 轨道模型建立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5页
4 高速铁路车辆一系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第45-55页
    4.1 高速铁路车辆一系悬架半主动控制系统结构第45-46页
        4.1.1 半主动一系悬架系统阻尼器布置方案第45页
        4.1.2 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结构第45-46页
    4.2 车辆一系半主动悬架系统原理分析第46-50页
        4.2.1 车辆的蛇行运动第46-47页
        4.2.2 车辆曲线通过原理第47-50页
    4.3 车辆一系悬架半主动控制策略第50-53页
        4.3.1 基于轮对角速度检测的控制策略第50-52页
        4.3.2 基于轮对横向位移检测的控制策略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高速铁路车辆一系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第55-77页
    5.1 车辆动力学性能测定与评价方法第55-61页
        5.1.1 车辆平稳性测定及评价方法第55-59页
        5.1.2 车辆运行安全性测定及评定第59-60页
        5.1.3 车辆曲线通过能力评价方法第60-61页
    5.2 车辆一系悬架半主动系统仿真及评价第61-75页
        5.2.1 SIMPACK、MATLAB联合仿真系统结构第61-63页
        5.2.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和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第63-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7页
6 高速铁路车辆二系悬架系统半主动控制第77-87页
    6.1 车辆二系半主动悬架系统结构第77页
    6.2 车辆二系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第77-78页
    6.3 车辆二系悬架半主动控制系统仿真及评价第78-84页
        6.3.1 SIMPACK、MATLAB联合仿真系统结构第78-79页
        6.3.2 车辆运行稳定性第79-80页
        6.3.3 车辆运行舒适性第80-82页
        6.3.4 曲线通过能力第82-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7页
7 总结及展望第87-89页
    7.1 工作总结与结论第87-88页
    7.2 创新点第88页
    7.3 研究工作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附录A 车辆系统参数第93-95页
附录B 德国轨道不平顺谱第95-9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10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图像特征金字塔的车辆检测
下一篇:基于动态客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与车底运用一体化优化模型和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