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国内外深水桥梁建设现状 | 第12-14页 |
1.1.2 群桩基础的大规模应用 | 第14-15页 |
1.2 深水桥梁群桩基础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深水桥梁群桩基础的地震响应特点 | 第16-17页 |
1.2.2 深水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深水桥梁群桩基础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 地震作用下深水结构-水耦合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6-38页 |
2.1 地震下动水效应的计算方法分类 | 第26-27页 |
2.2 基于势流体的有限元方法 | 第27-30页 |
2.3 Morison方程法 | 第30-34页 |
2.3.1 Morison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 第30-31页 |
2.3.2 Morison方程中相关系数的确定 | 第31-34页 |
2.3.3 矩形截面柱体的Morison方程法 | 第34页 |
2.4 王宝喜简化公式 | 第34-35页 |
2.5 魏凯简化公式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深水桥梁群桩基础的响应特性研究 | 第38-56页 |
3.1 群桩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1.1 算例介绍 | 第38-39页 |
3.1.2 势流体模型网格尺寸及合理水体范围讨论 | 第39-41页 |
3.1.3 瑞利阻尼的计算 | 第41-42页 |
3.2 近断层地震记录的选取 | 第42-45页 |
3.3 桩间距对群桩基础响应特性的影响 | 第45-52页 |
3.3.1 自振特性分析 | 第45-49页 |
3.3.2 动力响应分析 | 第49-52页 |
3.4 群桩效应的必要性讨论 | 第52-55页 |
3.4.1 自振周期检验 | 第53页 |
3.4.2 动力响应检验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附加质量算法在深水桥梁群桩基础中的有效性检验 | 第56-76页 |
4.1 附加质量算法在桩身动水效应计算中的有效性检验 | 第56-62页 |
4.1.1 模态对比 | 第56-59页 |
4.1.2 动力响应对比 | 第59-62页 |
4.2 附加质量算法在承台动水效应计算中的有效性检验 | 第62-69页 |
4.2.1 自振周期对比检验 | 第62-67页 |
4.2.2 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对比检验 | 第67-69页 |
4.3 不同承台质量下魏凯简化公式的有效性检验 | 第6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近、远场地震下群桩基础的非线性响应特性分析 | 第76-120页 |
5.1 非线性群桩基础模型的建立 | 第76-80页 |
5.1.1 算例桥梁概况 | 第76-77页 |
5.1.2 群桩基础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7-80页 |
5.2 近、远场地震波的选取 | 第80-85页 |
5.3 近、远场地震下群桩基础的非线性响应对比研究 | 第85-99页 |
5.3.1 水深0m(无水) | 第86-89页 |
5.3.2 水深9.54m(水面至承台底面) | 第89-92页 |
5.3.3 水深12.54m(水面至承台顶面) | 第92-95页 |
5.3.4 水深22.54m(水面至承台顶面以上10m) | 第95-98页 |
5.3.5 不同水深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5.4 近、远场地震下群桩基础的损伤分布特征研究 | 第99-118页 |
5.4.1 损伤评估模型选取 | 第99-100页 |
5.4.2 水深0m时的损伤分布 | 第100-107页 |
5.4.3 水深9.54m时的损伤分布 | 第107-112页 |
5.4.4 水深12.54m时的损伤分布 | 第112-114页 |
5.4.5 水深22.54m时的损伤分布 | 第114-117页 |
5.4.6 不同水深下的损伤分布对比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3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