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论文--团的工作论文

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宜良县共青团工作为考察对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一 绪论第9-18页
    (一)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 选题背景第9-10页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5-16页
        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 创新点和不足第16-18页
        1 论文的创新第16-17页
        2 论文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二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与青年群体的变化第18-31页
    (一)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网民群体的形成第18-28页
        1 国内调查研究的背景资料第18-20页
        2 网民结构第20-25页
        3 新媒体与青年群体的生存方式第25-28页
    (二)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心理特征的形成第28-31页
        1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第28-29页
        2 思维方式更加开阔第29页
        3 个性表达更加自由第29页
        4 创业热情更加高涨第29-31页
三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与共青团工作的挑战和机遇第31-35页
    (一) 新媒体时代对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挑战第31-33页
        1 倡导的主流思想被多类新媒体舆论冲刷第31页
        2 传统的活动模式被青年组织所影响第31-32页
        3 多元的社会化服务挤压共青团生存空间第32页
        4 传统工作思路使共青团对青年的了解程度不够第32-33页
    (二) 新媒体时代对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机遇第33-35页
        1 新媒体世界的开放性有利于共青团扩大组织覆盖第33页
        2 信息获取的广泛性有利于共青团服务青年成才第33-34页
        3 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有利于共青团工作方式创新第34页
        4 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有利于共青团提升工作效率第34-35页
四 传统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局限性及原因分析第35-42页
    (一) 宜良县共青团工作概况第35-36页
        1 基本情况第35页
        2 工作职能第35-36页
    (二) 传统共青团工作模式的特征第36-38页
        1 组织建设方面第36-37页
        2 组织动员形式第37页
        3 活动开展方面第37-38页
    (三) 宜良共青团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第38-40页
        1 组织网络覆盖范围不广第38-39页
        2 组织动员青年形式单一第39页
        3 青年的组织归属感淡化第39-40页
    (四) 传统共青团工作模式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分析第40-42页
        1 青年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第40页
        2 青年自组织发展迅猛第40-41页
        3 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第41-42页
五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创新与突破第42-53页
    (一) 强化“青年网络文化”思想体系建设第42-43页
        1 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制定总体构想第42页
        2 以全团负责和网络管理建立协调机制第42-43页
        3 以形势判断和市场需求强化工作模式第43页
    (二) 加强网络时代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第43-45页
        1 着力提高共青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第44页
        2 不断加强共青团干部的网络信息素养第44-45页
        3 重点增强共青团干部的创新工作能力第45页
    (三) 建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模式工作平台第45-49页
        1 建立“宣传平台”线上互联平台第46-47页
        2 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服务矩阵第47-48页
        3 建立适应宣传平台运营的组织集群第48-49页
    (四) 注重网络时代下共青团品牌活动打造第49-53页
        1 让团的组织更凝心聚力第50页
        2 让团的服务更互认互通第50-51页
        3 让团的引导更交互开源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附录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析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下一篇:吴冠中绘画意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