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股权激励基本问题综述 | 第8-15页 |
一、股权激励的肇始、概念和法律涵义 | 第8-9页 |
(一) 股权激励的肇始 | 第8页 |
(二)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8-9页 |
(三) 股权激励的法律涵义 | 第9页 |
(四) 对本文所述之股权激励的界定 | 第9页 |
二、激励对象 | 第9-10页 |
(一) 传统的股权激励对象 | 第9-10页 |
(二) 我国的股权激励对象 | 第10页 |
三、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0-11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1页 |
四、股权激励的意义 | 第11-15页 |
(一) 股权激励的正面意义 | 第12-13页 |
(二) 股权激励的负面影响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在国外的发展 | 第15-18页 |
一、以美国的股票期权发展为例 | 第15页 |
二、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5-16页 |
三、在亚洲和澳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和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 | 第18-30页 |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发展轨迹 | 第18-19页 |
(一) 股权分置改革 | 第18-19页 |
(二) 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发展 | 第19页 |
二、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一) 尝试阶段 | 第19-20页 |
(二) 探索阶段 | 第20页 |
(三) 建立阶段 | 第20-21页 |
三、股权激励的主要形式 | 第21-26页 |
(一) 股票期权 | 第21页 |
(二) 限制性股票 | 第21-22页 |
(三) 股票增值权 | 第22页 |
(四) 股票期股 | 第22-23页 |
(五) 虚拟股票 | 第23-24页 |
(六) 业绩股票 | 第24页 |
(七) 业绩单位 | 第24页 |
(八) 管理层收购 | 第24-25页 |
(九) 经营者持股 | 第25页 |
(十) 延期支付计划 | 第25页 |
(十一) 复合型 | 第25-26页 |
四、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分析 | 第26-27页 |
(一) 实施效果 | 第26页 |
(二) 对实施效果的分析 | 第26-27页 |
五、对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评价 | 第27-30页 |
(一) 法律和相关配套规范不完善 | 第28页 |
(二)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层是否适用股权激励值得商榷 | 第28页 |
(三) 制度限制过多,不利于发挥激励效果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 第30-33页 |
一、加强资本市场建设 | 第30页 |
二、完善法规和配套规范建设 | 第30页 |
三、调整激励对象范围,建立有层次的股权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四、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31-32页 |
五、加强上市公司薪酬和考核委员会的作用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