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1.3.1 静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概述 | 第20-34页 |
2.1 电压稳定性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2页 |
2.1.1 电压稳定性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电压稳定性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 电压稳定性与功角稳定性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 电压稳定性的失稳机理 | 第23-26页 |
2.3.1 电压失稳静态机理 | 第24-25页 |
2.3.2 电压失稳动态机理 | 第25-26页 |
2.4 电压稳定的分析方法 | 第26-32页 |
2.4.1 电压稳定的静态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2.4.2 电压稳定的动态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电力系统的静态安全稳定分析 | 第34-50页 |
3.1 电力系统综合软件简介 | 第34-36页 |
3.1.1 PSASP简介 | 第34-35页 |
3.1.2 VSTAB简介 | 第35-36页 |
3.2 某地区实际电网的静态安全稳定分析 | 第36-49页 |
3.2.1 某地区电网简介 | 第36-37页 |
3.2.2 基础数据准备 | 第37-38页 |
3.2.3 A地区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2.4 基于电压稳定约束的A地区电网的最大传输功率及裕度分析 | 第40-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电力系统电压薄弱节点辨识方法的研究 | 第50-62页 |
4.1 灵敏度分析法辨识电压薄弱节点 | 第51-52页 |
4.2 模态分析法确定电压薄弱节点 | 第52-55页 |
4.2.1 潮流方程降阶雅克比矩阵的模态分析法 | 第52-53页 |
4.2.2 改进全模态分析法 | 第53-54页 |
4.2.3 模态分析法各设备参与度 | 第54-55页 |
4.3 A地区电网算例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4.3.1 灵敏度法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4.3.2 模态分析的特征值计算结果 | 第57-61页 |
4.3.3 A地区电网薄弱节点结论分析 | 第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基于PMU测量数据的电压在线监测的研究 | 第62-82页 |
5.1 相量测量单元PMU概况 | 第62-64页 |
5.1.1 PMU的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5.1.2 PMU的基本结构 | 第63页 |
5.1.3 PMU的基本功能 | 第63-64页 |
5.2 考虑电压稳定的PMU的配置 | 第64-65页 |
5.3 基于改进L_(vs1)指标的电压综合指标的推导 | 第65-71页 |
5.3.1 传统的L_(vsj)指标 | 第65-67页 |
5.3.2 改进的L_(v.pr)指标 | 第67-70页 |
5.3.3 基于改进的L_(v.pr)指标的电压综合V_(c.pr)指标 | 第70-71页 |
5.4 在线监测整体实现方案 | 第71-72页 |
5.5 算例仿真及验证 | 第72-80页 |
5.5.1 A地区电网算例验证 | 第72-74页 |
5.5.2 EPRI36节点算例验证 | 第74-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 第88-9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