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导论 | 第19-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27-2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9-30页 |
1.4.1 主要创新 | 第2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2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 | 第30-42页 |
2.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主要构成 | 第31-36页 |
2.1.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第31-33页 |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33-35页 |
2.1.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第35-36页 |
2.2 基本医疗保险的融资模式 | 第36-38页 |
2.2.1 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制 | 第36-37页 |
2.2.2 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制 | 第37页 |
2.2.3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 第37-38页 |
2.3 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与支付 | 第38-42页 |
2.3.1 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 | 第38页 |
2.3.2 医疗保险费用的分担方式 | 第38-39页 |
2.3.3 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 | 第39-41页 |
2.3.4 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项目 | 第41-42页 |
3 基本医疗保险精算模型设计 | 第42-54页 |
3.1 基本医疗保险精算模型的总体设计 | 第42-46页 |
3.1.1 精算模型设计基本思路 | 第42页 |
3.1.2 模型符号与意义 | 第42-46页 |
3.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第46-49页 |
3.2.1 人口精算模型模块 | 第46页 |
3.2.2 统账结合统筹基金收入和支出 | 第46-48页 |
3.2.3 统筹基金个人账户收入与支出模块 | 第48-49页 |
3.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第49-51页 |
3.3.1 人口模块 | 第49-50页 |
3.3.2 统筹帐户基金收入与支出模块 | 第50-51页 |
3.3.3 家庭帐户基金收入与支出模块 | 第51页 |
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第51-54页 |
3.4.1人口模块 | 第51-52页 |
3.4.2 统筹帐户基金收入与支出模块 | 第52-53页 |
3.4.3 家庭帐户基金收入与支出模块 | 第53-54页 |
4 未来人口和参保人口预测 | 第54-62页 |
4.1 人口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4.2 人口预测相关指标设定 | 第55-56页 |
4.2.1 死亡率 | 第55页 |
4.2.2 生育率 | 第55页 |
4.2.3 人口净变化 | 第55-56页 |
4.2.4 新生婴儿性别比 | 第56页 |
4.3 大连市未来30年人口数量预测 | 第56-58页 |
4.3.1 总人口数及其变化趋势预测 | 第56-57页 |
4.3.2 劳动适龄人口数和退休人口数及变化趋势预测 | 第57页 |
4.3.3 抚养比例的变化及趋势预测 | 第57-58页 |
4.4 大连市未来三十年参保人口预测 | 第58-62页 |
4.4.1 参保人口预测模型 | 第58-59页 |
4.4.2 总实际缴费人口数预测 | 第59-60页 |
4.4.3 在职实际缴费人数和和实际退休人数预测 | 第60-61页 |
4.4.4 城镇职工医疗抚养比例的变化趋势预测 | 第61页 |
4.4.5 抚养比的比较 | 第61-62页 |
5 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算假设 | 第62-90页 |
5.1 生命表精算假设 | 第62-67页 |
5.1.1 基本公式 | 第62-63页 |
5.1.2 生命表的修匀 | 第63-64页 |
5.1.3 死亡率的外推 | 第64-67页 |
5.2 工资增长率精算假设 | 第67-72页 |
5.2.1 城镇职工缴费基数 | 第67-70页 |
5.2.2 企业在职职工的缴费基数 | 第70-71页 |
5.2.3 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 | 第71-72页 |
5.3 生育率、住院率与次均费用的精算假设 | 第72-82页 |
5.3.1 生育率精算假设 | 第72-73页 |
5.3.2 住院率精算假设 | 第73-75页 |
5.3.3 均次费用精算假设 | 第75-82页 |
5.4 城镇居民医疗费用支出 | 第82-85页 |
5.4.1 患病率 | 第82-83页 |
5.4.2 均次费用 | 第83-85页 |
5.5 新农合支出 | 第85-90页 |
5.5.1 患病率 | 第85-86页 |
5.5.2 均次费用 | 第86-90页 |
6 精算模型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90-114页 |
6.1 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的因素分析 | 第90-95页 |
6.1.1 筹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3页 |
6.1.2 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5页 |
6.2 单因素统计分析 | 第95-103页 |
6.2.1 大连市各级医院总均次费用分年龄分性别比较 | 第95-99页 |
6.2.2 大连市各级医院“总均次费用”比较 | 第99-100页 |
6.2.3 参保人员住院率 | 第100-103页 |
6.3 多因素统计分析 | 第103-114页 |
6.3.1 连锁替代法概念 | 第103页 |
6.3.2 连锁替代法的具体步骤 | 第103-105页 |
6.3.3 医保分析 | 第105-114页 |
7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分析 | 第114-126页 |
7.1 财务可持续性参照基准 | 第114-115页 |
7.2 基金收支的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115-119页 |
7.2.1 未来30年总收入、总费用、当期收支缺口 | 第115-116页 |
7.2.2 未来30年统筹基金收支、当期收支缺口、当期需要的费率 | 第116-118页 |
7.2.3 未来30年个人账户收支、当期收支缺口 | 第118-119页 |
7.3 统筹基金的收支缺口与所需费率 | 第119-120页 |
7.3.1 统筹基金的收支缺口 | 第119页 |
7.3.2 统筹基金所需的费率 | 第119-120页 |
7.4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收支情况分析 | 第120-123页 |
7.4.1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收支情况分析 | 第120-122页 |
7.4.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收支情况分析 | 第122-123页 |
7.5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分析结论 | 第123-126页 |
7.5.1 当前基金运行总体稳定,平衡能力较强 | 第123-124页 |
7.5.2 近年来基金支出增长较快,部分地区出现赤字 | 第124-125页 |
7.5.3 个人账户资金沉淀较多,使用效率不高 | 第125-126页 |
8 基于关键性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6-136页 |
8.1 死亡率分析 | 第126-127页 |
8.2 工资增长率分析 | 第127-129页 |
8.3 住院率分析 | 第129-130页 |
8.4 均次费用分析 | 第130-131页 |
8.5 退休延迟分析 | 第131-132页 |
8.6 基准方案和方案1-5的预测结果对比 | 第132-133页 |
8.7 退休人员保费征缴2%情况下的收支推移 | 第133-136页 |
9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短期评估 | 第136-145页 |
9.1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 | 第136-141页 |
9.1.1 假设条件 | 第136-138页 |
9.1.2 测算过程 | 第138-140页 |
9.1.3 测算结论 | 第140-141页 |
9.2 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 | 第141-145页 |
9.2.1 假设条件 | 第141-142页 |
9.2.2 测算过程 | 第142-143页 |
9.2.3 测算结论 | 第143-145页 |
10 典型经验与政策建议 | 第145-155页 |
10.1 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实践经验 | 第145-147页 |
10.1.1 四种主要的筹资模式 | 第145页 |
10.1.2 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筹资政策的特点 | 第145-146页 |
10.1.3 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国家面临的问题 | 第146-147页 |
10.2 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147-155页 |
10.2.1 完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 第147-149页 |
10.2.2 合理控制基本医疗保险支出 | 第149-150页 |
10.2.3 加快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 | 第150-152页 |
10.2.4 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管理 | 第152-153页 |
10.2.5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精算系统 | 第153-1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