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光通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2 新型调制格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模式复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 第18-33页 |
2.1 相干光通信系统 | 第18-22页 |
2.1.1 数字相干光通信系统组成 | 第18-20页 |
2.1.2 相干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2.1.3 DSP技术 | 第22页 |
2.2 新型调制格式 | 第22-29页 |
2.2.1 光调制器原理 | 第23-25页 |
2.2.2 新型调制格式 | 第25-29页 |
2.3 相位噪声 | 第29-30页 |
2.4 自发辐射噪声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型调制格式下的载波相位估计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33-50页 |
3.1 M次方载波相位估计算法 | 第33-36页 |
3.1.1 M次方算法原理 | 第34-35页 |
3.1.2 M次方算法应用于QPSK | 第35-36页 |
3.2 基于QPSK的分割算法 | 第36-40页 |
3.2.1 QPSK Partition算法原理 | 第37页 |
3.2.2 QPSK Partition算法优化 | 第37-40页 |
3.3 盲相位搜索算法 | 第40-43页 |
3.3.1 BPS算法原理 | 第40-41页 |
3.3.2 BPS算法仿真结果 | 第41-43页 |
3.4 CPE算法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3.4.1 BER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4.2 EVM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4.3 激光器线宽容忍度分析 | 第46-47页 |
3.4.4 复杂度分析 | 第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高阶调制格式下的载波相位估计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50-75页 |
4.1 最大似然算法 | 第50-56页 |
4.1.1 最大似然算法原理 | 第51-52页 |
4.1.2 BPS与ML级联的CPE算法 | 第52-53页 |
4.1.3 基于QPSK的分割算法与ML级联的CPE算法 | 第53-54页 |
4.1.4 应用ML的两阶段CPE算法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2 星座转移算法 | 第56-61页 |
4.2.1 CT算法原理 | 第56-57页 |
4.2.2 应用CT的两阶段CPE算法原理 | 第57-59页 |
4.2.3 应用CT的两阶段CPE算法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4.3 改进的星座转移算法 | 第61-65页 |
4.3.1 MCT算法原理 | 第61-62页 |
4.3.2 两阶段CPE算法BPS+MCT | 第62-64页 |
4.3.3 两阶段CPE算法BPS+MCT的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4.4 交叉星座转移算法 | 第65-72页 |
4.4.1 CCT算法原理 | 第65-68页 |
4.4.2 应用CCT的三阶段级联算法 | 第68-69页 |
4.4.3 应用CCT的三阶段级联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69-72页 |
4.5 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模式复用技术的研究 | 第75-86页 |
5.1 模式分割复用技术 | 第75-78页 |
5.1.1 模式的激励 | 第76-77页 |
5.1.2 模式的复用 | 第77-78页 |
5.2 轨道角动量复用 | 第78-80页 |
5.2.1 OAM光束的产生和消除 | 第79页 |
5.2.2 OAM光束的复用和解复用 | 第79-80页 |
5.3 OAM光束传播特性 | 第80-84页 |
5.3.1 OAM光束受大气湍流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2 大气湍流下光束传播特性及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3 OAM模式间的串扰分析 | 第82-84页 |
5.4 小结 | 第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87-88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