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1.1 柱花草种植概况 | 第9页 |
1.2 柱花草炭疽病病害流行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 第10-12页 |
1.3.1 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10页 |
1.3.2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鉴定的特点及优势 | 第10-11页 |
1.3.3 rDNA-ITS序列的结构特点 | 第11页 |
1.3.4 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 炭疽菌对寄主的侵染循环及两种主要侵染策略 | 第12-13页 |
1.5 植物的保护酶系活性对抗病的影响 | 第13-15页 |
1.5.1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4页 |
1.5.2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4页 |
1.5.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4-15页 |
1.5.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第15页 |
1.6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16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2.2 海南岛柱花草炭疽病病情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16-18页 |
2.2.1 海南岛柱花草炭疽病病情采样调查分析 | 第16页 |
2.2.2 病样的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 | 第16页 |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16-17页 |
2.2.4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17页 |
2.2.5 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 | 第17页 |
2.2.6 致病力测定 | 第17-18页 |
2.3 炭疽菌侵染柱花草叶片的显微观察 | 第18-19页 |
2.3.1 接种方法 | 第18页 |
2.3.2 症状观察与病情指数统计 | 第18页 |
2.3.3 材料的制备与显微观察 | 第18-19页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9页 |
2.4 柱花草保护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19-24页 |
2.4.1 柱花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2.4.2 柱花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4.3 柱花草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4.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4.5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4-39页 |
3.1 柱花草炭疽病的危害 | 第24-25页 |
3.1.1 病害症状 | 第24页 |
3.1.2 影响植株带病率的各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3.2 病原鉴定物 | 第25-32页 |
3.2.1 形态学鉴定 | 第25-28页 |
3.2.2 ITS序列鉴定 | 第28-30页 |
3.2.3 博宁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的差异比较 | 第30-32页 |
3.3 柱花草炭疽病侵染细胞学过程 | 第32-36页 |
3.3.1 柱花草主要栽培品种接种胶孢炭疽菌的发病症状 | 第32页 |
3.3.2 柱花草叶片接种胶孢炭疽菌的初期症状 | 第32-33页 |
3.3.3 接种孢子在柱花草叶片上的侵染循环 | 第33-34页 |
3.3.4 附着胞在寄主叶片上的发育进程及病原菌对寄主侵染结构的显微观察 | 第34-35页 |
3.3.5 寄主细胞对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反应 | 第35-36页 |
3.4 热研2号、907柱花草接种胶孢炭疽菌后保护酶活性变化 | 第36-39页 |
3.4.1 CAT活性变化 | 第36页 |
3.4.2 POD活性变化 | 第36-37页 |
3.4.3 SOD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3.4.4 PAL活性变化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3页 |
4.1 柱花草炭疽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第39页 |
4.2 博宁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及ITS序列比较 | 第39-40页 |
4.3 柱花草炭疽病的侵染进程 | 第40-42页 |
4.4 保护酶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