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简要评述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0-25页
    2.1 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2.1.1 硕士研究生教育第20页
        2.1.2 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本第20-21页
        2.1.3 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第21页
    2.2 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2.2.1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第21-22页
        2.2.2 人力资本理论第22-23页
        2.2.3 教育公平理论及比较收益理论第23-25页
第3章 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5-43页
    3.1 辽宁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现状第25-32页
        3.1.1 辽宁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方式第25-26页
        3.1.2 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第26-28页
        3.1.3 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个人承担意愿状况第28-32页
    3.2 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32-43页
        3.2.1 收费水平偏高,没有充分体现个人差别以维护社会公平第32-39页
        3.2.2 收费标准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第39-41页
        3.2.3 研究生教育收费的资助体系不完善第41-43页
第4章 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水平的因素分析第43-48页
    4.1 教育经费投入与社会捐赠第43-44页
    4.2 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第44-45页
    4.3 不同专业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第45页
    4.4 教育成本和生均成本的核算第45-46页
    4.5 高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效率与自身发展第46页
    4.6 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程度第46-48页
第5章 合理确定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收费水平的建议第48-64页
    5.1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硕士研究生及家长的压力第48-50页
        5.1.1 加大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第48-49页
        5.1.2 合理调整对高校投入的比例第49-50页
        5.1.3 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提高居民的收入和付费能力第50页
    5.2 鼓励社会及个人对高校的捐赠第50-51页
        5.2.1 培养公众的捐赠意识第50页
        5.2.2 鼓励社会公众的捐赠行为第50-51页
        5.2.3 保证捐赠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及健全捐赠的法律法规第51页
    5.3 高校要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优势第51-53页
        5.3.1 合理规范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本构成,降低办学成本第51页
        5.3.2 建立价格听证会和公示制度第51-52页
        5.3.3 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第52-53页
    5.4 对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差别收费第53-60页
        5.4.1 收费标准应与社会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地区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适应第53-54页
        5.4.2 收费标准应考虑学校和专业差别第54-56页
        5.4.3 收费标准应区分阶段第56-57页
        5.4.4 差别收费的模型构想第57-60页
    5.5 完善研究生收费的资助体系第60-64页
        5.5.1 兼顾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原则第60页
        5.5.2 完善奖学金制度第60-61页
        5.5.3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第61-62页
        5.5.4 完善勤工助学机制第62页
        5.5.5 加强学生资助的法制建设第62-64页
第6章 结论第64-66页
    6.1 诸多因素对研究生教育收费存在影响第64页
    6.2 合理确定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收费水平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第64-65页
    6.3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作者简介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越位与缺位
下一篇: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