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调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2 提出问题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7-32页 |
1.2.0 文献分析工具 | 第18-19页 |
1.2.1 国外研究分析 | 第19-26页 |
1.2.2 国内研究分析 | 第26-31页 |
1.2.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31-3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34-37页 |
2 泾惠渠灌区及其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7-62页 |
2.1 灌区发展历程及生态环境特征 | 第37-44页 |
2.1.1 萌芽到成型的探索阶段 | 第37-38页 |
2.1.2 初办到稳固的发展阶段 | 第38-40页 |
2.1.3 完善到科学的提升阶段 | 第40-42页 |
2.1.4 各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 | 第42-44页 |
2.2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基本概况 | 第44-47页 |
2.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4-46页 |
2.2.2 渠系工程概况 | 第46页 |
2.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6-47页 |
2.3 泾惠渠灌区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7-59页 |
2.3.1 泾惠渠灌区的发展历程 | 第47-50页 |
2.3.2 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50-53页 |
2.3.3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9页 |
2.4 泾惠渠灌区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持 | 第59-61页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9-60页 |
2.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60页 |
2.4.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60页 |
2.4.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生态水文要素时空演变特征 | 第62-82页 |
3.1 方法及材料 | 第62-65页 |
3.1.1 应用方法 | 第62-65页 |
3.1.2 材料 | 第65页 |
3.2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第65-68页 |
3.2.1 趋势分析 | 第65-67页 |
3.2.2 周期诊断 | 第67-68页 |
3.3 降雨时空特征分析 | 第68-71页 |
3.3.1 趋势分析 | 第68-70页 |
3.3.2 周期诊断 | 第70-71页 |
3.4 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 第71-74页 |
3.4.1 趋势分析 | 第71-73页 |
3.4.2 周期诊断 | 第73-74页 |
3.5 泥沙变化特征分析 | 第74-76页 |
3.5.1 趋势分析 | 第74-75页 |
3.5.2 周期诊断 | 第75-76页 |
3.6 地下水位时空变化 | 第76-80页 |
3.6.1 随时间变化趋势 | 第76-79页 |
3.6.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4 生态环境变化对泾惠渠灌区发展的影响 | 第82-98页 |
4.1 生态环境与灌区发展的耦合分析 | 第82-84页 |
4.1.1 灌区生态系统及子系统 | 第82-83页 |
4.1.2 相互作用及反馈关系 | 第83-84页 |
4.2 生态环境变化对灌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84-87页 |
4.2.1 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2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85-86页 |
4.2.3 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4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87页 |
4.2.5 对其他事件的影响 | 第87页 |
4.3 生态环境对灌区服务功能影响评估 | 第87-96页 |
4.3.1 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87-88页 |
4.3.2 灌区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88-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种植结构变化对泾惠渠灌区用水的影响 | 第98-118页 |
5.1 泾惠渠灌区种植结构及演化的时空分布 | 第98-102页 |
5.1.1 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特征 | 第98-99页 |
5.1.2 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趋势 | 第99-100页 |
5.1.3 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分布 | 第100-101页 |
5.1.4 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原因 | 第101-102页 |
5.2 环境及种植结构变化对作物需水的影响 | 第102-108页 |
5.2.1 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102-103页 |
5.2.2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 第103-105页 |
5.2.3 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 | 第105-106页 |
5.2.4 作物需水量年内变化 | 第106-108页 |
5.3 环境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灌溉需水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5.3.1 灌溉需水量计算 | 第108-109页 |
5.3.2 灌溉需水量年际变化 | 第109-111页 |
5.3.3 灌溉需水量年内变化 | 第111-112页 |
5.4 环境及种植结构变化下的灌溉用水过程 | 第112-116页 |
5.4.1 充分灌溉下灌区用水过程分析 | 第112-113页 |
5.4.2 非充分灌溉下灌区用水过程分析 | 第113-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 第118-150页 |
6.1 灌区生态环境评价的总体思路 | 第118-119页 |
6.2 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优选 | 第119-128页 |
6.2.1 灌区生态环境概念模型 | 第119-120页 |
6.2.2 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库 | 第120-122页 |
6.2.3 评价指标特征定义及方法 | 第122-124页 |
6.2.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 | 第124-125页 |
6.2.5 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优选结果 | 第125-128页 |
6.3 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及方法 | 第128-131页 |
6.3.1 建立物元模型 | 第129页 |
6.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129-130页 |
6.3.3 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 第130-131页 |
6.4 评价等级划分及数据信息采集 | 第131-132页 |
6.4.1 评价等级划分 | 第131-132页 |
6.4.2 数据信息采集 | 第132页 |
6.5 灌区生态环境健康的主题化评价 | 第132-148页 |
6.5.1 主题化评价模式的构建 | 第132-133页 |
6.5.2 水资源利用主题评价 | 第133-137页 |
6.5.3 土地资源利用主题评价 | 第137-141页 |
6.5.4 灌区污染状况主题评价 | 第141-145页 |
6.5.5 灌区干旱状况主题评价 | 第145-1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7 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调控模拟研究 | 第150-174页 |
7.1 关键问题及调控路径 | 第150-152页 |
7.1.1 关键问题 | 第150-151页 |
7.1.2 调控目标 | 第151页 |
7.1.3 研究思路 | 第151-152页 |
7.2 调控模型建立 | 第152-153页 |
7.2.1 目标函数 | 第152-153页 |
7.2.2 约束条件 | 第153页 |
7.3 模型求解方法及步骤 | 第153-157页 |
7.3.1 混沌人工鱼群优化算法 | 第153-155页 |
7.3.2 地表水调度计算过程 | 第155-156页 |
7.3.3 联合求解过程及步骤 | 第156-157页 |
7.4 灌区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 第157-166页 |
7.4.1 地表水资源评价 | 第157-158页 |
7.4.2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158-166页 |
7.5 调控情景及参数设置 | 第166-167页 |
7.5.1 情景设置 | 第166-167页 |
7.5.2 参数设置 | 第167页 |
7.6 调控结果与分析 | 第167-171页 |
7.7 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综合调控 | 第171-173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74-17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76-178页 |
附图 | 第178-180页 |
附表 | 第180-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
附录 | 第200-201页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0-201页 |
附录B 博士期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