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网络中基于补图的新型链路拥塞处理算法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光通信网络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网络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GMPLS协议概述 | 第14页 |
1.4 光网络故障问题概述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新型恢复机制所依据的网络协议及数学原理 | 第18-28页 |
2.1 GMPLS核心技术简介 | 第18-20页 |
2.1.1 GMPLS的基本网络架构 | 第18-19页 |
2.1.2 G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 | 第19-20页 |
2.2 GMPLS的信令 | 第20-22页 |
2.2.1 GMPLS信令协议 | 第20页 |
2.2.2 RSVP-TE信令的扩展机制 | 第20-22页 |
2.3 GMPLS故障恢复机制简介 | 第22-24页 |
2.3.1 故障恢复类型 | 第22页 |
2.3.2 局部故障恢复方法 | 第22-24页 |
2.4 补图 | 第24-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补图的新型光网络故障恢复机制 | 第28-48页 |
3.1 传统故障修复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2 基于补图的新型预防机制 | 第28-33页 |
3.2.1 TMRC故障预防算法 | 第28-31页 |
3.2.2 基于补图的新型预防机制的应用 | 第31-33页 |
3.3 基于补图的新型修复机制 | 第33-39页 |
3.3.1 TMRC故障修复算法 | 第33-35页 |
3.3.2 基于补图的新型修复机制应用于故障修复 | 第35-39页 |
3.4 TMRC新型修复机制解决最大流问题 | 第39-41页 |
3.5 基于补图的新型机制的程序化实现 | 第41-43页 |
3.5.1 基于补图的新型机制的流程图 | 第41-42页 |
3.5.2 基于补图的新型恢复机制的伪代码 | 第42-43页 |
3.6 基于补图的新型恢复机制的恢复性能 | 第43-47页 |
3.6.1 业务流量传输用时 | 第43-45页 |
3.6.2 恢复时间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补图的新型恢复机制的仿真实现 | 第48-70页 |
4.1 GMPLS端对端路径恢复模型 | 第48-53页 |
4.1.1 单向1+1保护机制 | 第49-50页 |
4.1.2 双向1+1保护机制 | 第50-51页 |
4.1.3 1:N保护机制 | 第51-52页 |
4.1.4 完全重路由机制 | 第52-53页 |
4.2 GMPLS路径分段恢复模型 | 第53-56页 |
4.2.1 路径分段基本恢复模型 | 第53-55页 |
4.2.2 路径分段重叠恢复模型 | 第55-56页 |
4.3 仿真系统 | 第56-60页 |
4.3.1 网络仿真架构 | 第56-59页 |
4.3.2 多种故障恢复模型的统一 | 第59-60页 |
4.4 基于补图的新型恢复机制的网络性能 | 第60-63页 |
4.4.1 资源利用率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4.4.2 均衡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4.4.3 流量阻塞率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4.5 基于补图的新型恢复机制的综合性能仿真 | 第63-68页 |
4.5.1 GMPLS处理多故障模型 | 第63-65页 |
4.5.2 网络资源利用率三维仿真 | 第65页 |
4.5.3 阻塞率三维仿真 | 第65-66页 |
4.5.4 网络生存性仿真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总结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