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9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镧系离子的光学性质 | 第13-19页 |
1.2.1 镧系稀土离子作为激活剂 | 第14-16页 |
1.2.2 镧系稀土离子作为敏化剂 | 第16-17页 |
1.2.3 镧系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射 | 第17-18页 |
1.2.4 镧系稀土离子的下转移发射 | 第18-19页 |
1.3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发光调控 | 第19-24页 |
1.3.1 核-壳结构设计的目的 | 第20-21页 |
1.3.2 核-壳结构设计的意义 | 第21-24页 |
1.4 镧系掺杂稀土氟化物的合成方法 | 第24-38页 |
1.4.1 热分解法 | 第25-28页 |
1.4.2 水热/溶剂热法 | 第28-32页 |
1.4.3 共沉淀法 | 第32-34页 |
1.4.4 溶胶-凝胶法 | 第34-35页 |
1.4.5 微乳液法 | 第35-36页 |
1.4.6 微波辅助合成法 | 第36-37页 |
1.4.7 离子液体合成法 | 第37-38页 |
1.5 镧系掺杂稀土氟化物的应用 | 第38-43页 |
1.5.1 镧系掺杂稀土氟化物的上转换发光应用 | 第38-42页 |
1.5.2 镧系掺杂稀土氟化物的下转移发光应用 | 第42-43页 |
1.5.3 镧系掺杂稀土氟化物的其他应用 | 第43页 |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1.7 本文所用的实验试剂及表征手段 | 第45-49页 |
1.7.1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1.7.2 表征手段 | 第46-49页 |
第二章 准一维NaYF_4微米棒的合成及用于上转换光波导的研究 | 第49-67页 |
2.1 引言 | 第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2.2.1 NaYF_4:Yb/Er(10/1%)微米晶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2 制样方法 | 第50-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6页 |
2.3.1 NaYF_4:Yb/Er(10/1%)晶体的结构 | 第51页 |
2.3.2 NaYF_4:Yb/Er(10/1%)晶体的微观形貌 | 第51-53页 |
2.3.3 NaYF_4:Yb/Er(10/1%)微米棒的上转换光学性能 | 第53-58页 |
2.3.4 NaYF_4微米棒的上转换发射和激发调控 | 第58-63页 |
2.3.5 NaYF_4:Yb/Er(10/1%)微米管的表征及上转换光学性能 | 第63-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镧系掺杂NaYF_4纳米棒的制备和光谱学性能表征 | 第67-95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3.2.1 反应原料的配制 | 第67页 |
3.2.2 NaYF_4纳米棒的制备 | 第67-68页 |
3.2.3 掺杂NaYF_4纳米棒的制备 | 第68页 |
3.2.4 制样方法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93页 |
3.3.1 NaYF_4以及NaLnF_4(Ln=La~Lu)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 | 第68-71页 |
3.3.2 NaY_(0.6-x)Ce_(0.1)Gd_(0.3)Eu_xF_4纳米棒的结构和微观形貌 | 第71-75页 |
3.3.3 NaY_(0.6-x)Ce_(0.1)Gd_(0.3)Eu_xF_4的光谱学性能 | 第75-85页 |
3.3.4 NaY_(0.6-x)Ce_(0.1)Gd_(0.3)Eu_xF_4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谱学性能 | 第85-91页 |
3.3.5 Ce~(3+)敏化NaY(Gd)F_4体系的拓展:Ln~(3+)=Sm~(3+),Dy~(3+),Nd~(3+)的光谱学性能 | 第91-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结构完整的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防伪和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95-119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4.2.1 反应原料的配制 | 第95页 |
4.2.2 NaYF_4:Ce(20%)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5-96页 |
4.2.3 NaYF_4:Ce(20%)@NaYF_4:Tb (20%)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6页 |
4.2.4 无表面配体的NaYF_4:Ce(20%)@NaYF_4:Tb (20%)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6页 |
4.2.5 NaGdF_4: Ce(15%)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6页 |
4.2.6 NaGdF_4: Ce(15%)@NaGdF_4: Tb(15%)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6-97页 |
4.2.7 无表面配体的NaGdF_4:Ce(15%)@NaGdF_4: Tb(15%)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7页 |
4.2.8 NaGdF_4:Ce@NaGdF_4:Ln(Ln=Eu,Dy,Sm)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7页 |
4.2.9 制样方法 | 第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6页 |
4.3.1 Ce/Tb共掺NaYF_4: Ce/Tb (20/x%)@NaYF_4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97-102页 |
4.3.2 核壳结构NaYF_4: Ce (20%)@NaYF_4:Tb(20%)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02-105页 |
4.3.3 核壳结构NaYF_4: Ce (20%)@NaYF_4:Tb(20%)纳米颗粒的热处理 | 第105-111页 |
4.3.4 核壳结构NaGdF_4:Ce@NaGdF_4:Ln(Ln=Tb,Eu,Dy,Sm)纳米颗粒的制备和性能 | 第111-113页 |
4.3.5 核壳结构NaGdF_4:Ce@NaGdF_4:Ln(Ln=Tb,Eu)纳米颗粒用于防伪图案和生物检测 | 第113-11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上转换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制备及在多色防伪和可视化等离子增强发光效应中的应用 | 第119-145页 |
5.1 引言 | 第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5.2.1 反应原料的配制 | 第119页 |
5.2.2 NaYF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5.2.3 NaYF_4@NaYF_4:Yb/Ho(Er)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20页 |
5.2.4 NaYF_4@NaYF_4:Yb/Ho(Er)@NaYF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20页 |
5.2.5 LiYbF_4:Ho(1%)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20页 |
5.2.6 LiYbF_4:Ho(1%)@LiLuF_4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5.2.7 制样方法 | 第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43页 |
5.3.1 NaYF_4@NaYF_4:Yb/Ho (x/1%)@NaYF_4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21-133页 |
5.3.2 NaYF_4@NaYF_4:Yb/Ho (79/x%) @NaYF_4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33-135页 |
5.3.3 NaYF_4@NaYbF_4: Er(2%)@NaYF_4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35-138页 |
5.3.4 LiYbF_4:Ho(1%)@LiLuF_4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38-141页 |
5.3.5 NaYF_4@NaYbF_4: Ho(1%)@NaYF_4核-壳-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41-1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6.1 结论 | 第145-146页 |
6.2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