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热电学基本理论 | 第12-23页 |
1.1.1 热电学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1.1.2 热电器件及其性能参数 | 第14-20页 |
1.1.3 热电材料的输运特性 | 第20-23页 |
1.2 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基本性质 | 第23-28页 |
1.2.1 几种重要的热电体系 | 第23页 |
1.2.2 Bi_2Te_3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23-25页 |
1.2.3 Bi_2Te_3化合物的能带结构 | 第25-26页 |
1.2.4 Bi_2Te_3化合物中的点缺陷 | 第26-28页 |
1.3 Bi_2Te_3基材料的性能优化 | 第28-37页 |
1.3.1 电性能优化 | 第28-31页 |
1.3.2 热性能优化 | 第31-36页 |
1.3.3 应用温区拓展 | 第36-37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0-48页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40-41页 |
2.2 材料的制备 | 第41-42页 |
2.3 材料的物性表征 | 第42-48页 |
2.3.1 材料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42页 |
2.3.2 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2-43页 |
2.3.3 材料的带隙测量 | 第43页 |
2.3.4 材料成分测定 | 第43页 |
2.3.5 电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3.6 热导率测试 | 第44-45页 |
2.3.7 霍尔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2.3.8 抗弯强度测试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区熔(Bi,Sb)_2(Te,Se)_3材料的性能优化和器件制备 | 第48-74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改进工艺提高区熔铸锭热电性能和均匀性 | 第49-55页 |
3.3 P型区熔铸锭室温性能优化 | 第55-59页 |
3.4 N型区熔铸锭室温性能优化 | 第59-64页 |
3.5 制冷器件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64-71页 |
3.5.1 热电制冷器件的制备 | 第64-68页 |
3.5.2 热电制冷器件的性能测试 | 第68-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P型区熔Bi-Sb-Te合金的热变形 | 第74-90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制备与微结构 | 第74-77页 |
4.3 热电性能 | 第77-86页 |
4.3.1 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 | 第77-79页 |
4.3.2 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 | 第79-81页 |
4.3.3 热导率和散射机制 | 第81-84页 |
4.3.4 热电优值 | 第84-86页 |
4.4 机械性能 | 第86-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P型Bi-Sb-Te合金的协同调控 | 第90-108页 |
5.1 引言 | 第90-92页 |
5.2 物相和织构分析 | 第92-93页 |
5.3 协同效应提高热电性能 | 第93-102页 |
5.3.1 点缺陷工程 | 第93-97页 |
5.3.2 带隙调控 | 第97-98页 |
5.3.3 多尺度微结构 | 第98-102页 |
5.4 zT和机械性能 | 第102-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N型Bi-Te-Se合金在中温区的性能优化 | 第108-122页 |
6.1 引言 | 第108-109页 |
6.2 SbI_3施主掺杂 | 第109-111页 |
6.2.1 载流子浓度和电性能 | 第109-110页 |
6.2.2 热性能和zT | 第110-111页 |
6.3 In掺杂和热变形 | 第111-119页 |
6.3.2 XRD | 第112页 |
6.3.3 电学性能 | 第112-116页 |
6.3.4 热学性能和微结构 | 第116-119页 |
6.3.5 zT | 第1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介 | 第140-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