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玉米种子霉变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 玉米种子病害第11-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及软硬件平台第19-26页
    2.1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第19-20页
    2.2 高光谱成像系统设备组成第20页
    2.3 高光谱成像采集软件平台第20-25页
        2.3.1 取像步骤第20-22页
        2.3.2 高光谱图像处理软件平台第22-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高光谱图像采集与光谱预处理第26-34页
    3.1 玉米种子样本的制备与检验第26页
    3.2 采集玉米种子高光谱图像第26-27页
    3.3 玉米种子霉变的高光谱图像及光谱分析第27-29页
    3.4 高光谱图像预处理第29-33页
        3.4.1 平滑处理第29-31页
        3.4.2 多元散射校正第31-32页
        3.4.3 变量标准化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玉米种子高光谱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第34-43页
    4.1 主成分分析第34-36页
    4.2 流型距离法第36-37页
    4.3 连续投影法第37-39页
    4.4 图像分割第39-40页
    4.5 纹理特征提取第40-42页
    4.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玉米种子霉变建模识别方法第43-51页
    5.1 识别方法基本原理第43-46页
        5.1.1 线性判别分析第43页
        5.1.2 独立软模式法第43-44页
        5.1.3 支持向量机第44-45页
        5.1.4 BP神经网络第45-46页
    5.2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种子霉变识别效果分析第46-47页
    5.3 不同降维方法对玉米种子霉变识别效果分析第47页
    5.4 不同的特征组合对玉米种子霉变识别效果分析第47-48页
    5.5 不同识别模型对玉米种子霉变识别效果分析第48-49页
    5.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1页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肉牛行为特征识别研究
下一篇:温光条件及精确施氮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