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法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导论第18-37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8-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8-20页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20-21页
            1.1.2.1 理论意义第20-21页
            1.1.2.2 实践价值第21页
    1.2 文献综述第21-34页
        1.2.1 文献检索概述及统计第22-25页
            1.2.1.1 中文文献第22-23页
            1.2.1.2 外文文献第23-24页
            1.2.1.3 国内外文献对比第24-25页
            1.2.1.4 文献检索小结第25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5-34页
            1.2.2.1 关于排他性交易行为基础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5-26页
            1.2.2.2 关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6-29页
            1.2.2.3 关于排他性交易行为认定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9-32页
            1.2.2.4 关于排他性交易行为的特殊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第32-34页
    1.3 研究方法第34-35页
        1.3.1 比较法分析方法第34页
        1.3.2 历史分析方法第34页
        1.3.3 经济分析方法第34-35页
        1.3.4 实证分析方法第35页
    1.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2章 排他性交易的基础问题阐述与探究第37-52页
    2.1 排他性交易概念的问题研究第37-45页
        2.1.1 排他性交易的定义及其属性第37-40页
            2.1.1.1 排他性交易定义第37-38页
            2.1.1.2 排他性交易的三个重要属性第38-40页
        2.1.2 针对排他性交易概念的几个误区第40-44页
            2.1.2.1 排他性策略(Exclusive Strategies)与排他性交易(Exclusive Dealing)第41-42页
            2.1.2.2 排他性滥用(Exclusionary Abuse)与排他性交易(Exclusive Dealing)第42页
            2.1.2.3 排他性交易与独家交易第42-44页
        2.1.3 排他性交易与其他相关概念之比较辨析第44-45页
            2.1.3.1 既有研究中的形式比较及其缺陷第44页
            2.1.3.2 排他性策略的形式区别与本质联系第44-45页
    2.2 排他性交易分类的问题研究第45-46页
        2.2.1 概述:既有分类的局限与两组新分类的意义第45页
        2.2.2 详述第45-46页
            2.2.2.1 排他性销售与排他性购买第45页
            2.2.2.2 投入市场封锁类排他性交易与客户渠道封锁类排他性交易第45-46页
            2.2.2.3 纵向协议类排他性交易与滥用类排他性交易第46页
    2.3 排他性交易竞争效果的问题研究第46-50页
        2.3.1 排他性交易的促进竞争效果分析第47-48页
            2.3.1.1 增加品牌间竞争(Interbrand Competition)第47页
            2.3.1.2 减少搭便车(Free-Riding)第47-48页
            2.3.1.3 减少经营者成本、保护经销商信誉第48页
            2.3.1.4 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第48页
        2.3.2 排他性交易的抑制竞争效果分析第48-50页
            2.3.2.1 抑制品牌内竞争(Intrabrand Competition)第49页
            2.3.2.2 排斥竞争对手第49页
            2.3.2.3 便利共谋第49-50页
            2.3.2.4 分配无效率第50页
        2.3.3 小结第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排他性交易反垄断理论研究第52-92页
    3.1 纵向限制行为反垄断理论的发展及其辨析第52-71页
        3.1.1 纵向限制行为理论综述第53-60页
            3.1.1.1 掠夺性理论第53-55页
            3.1.1.2 杠杆原理第55-57页
            3.1.1.3 核心设施理论第57-59页
            3.1.1.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第59-60页
        3.1.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第60-67页
            3.1.2.1 法律逻辑和适用难以自洽第60-65页
            3.1.2.2 美欧判例中存在重大缺陷第65-67页
            3.1.2.3 小结第67页
        3.1.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第67-69页
            3.1.3.1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与掠夺性理论第67-68页
            3.1.3.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与杠杆原理第68页
            3.1.3.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与核心设施理论第68-69页
        3.1.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对于实践规则的纠正第69-71页
            3.1.4.1 实践中的“排斥率”测试第69-70页
            3.1.4.2 “排斥率”测试的缺陷第70-71页
    3.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内涵及经济学分析第71-82页
        3.2.1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第71-78页
            3.2.1.1 直接排斥——通过排除供给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第71-75页
            3.2.1.2 间接排斥——通过促成共谋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第75-78页
            3.2.1.3 小结第78页
        3.2.2 获得垄断定价权限第78-82页
            3.2.2.1 对于竞争对手成本的影响第79页
            3.2.2.2 对于竞争对手竞争能力、竞争动机及潜在竞争者的影响第79-81页
            3.2.2.3 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生产效率”是否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第81-82页
    3.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不足及改善第82-87页
        3.3.1 对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质疑第82-85页
            3.3.1.1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并非全新理论第82-83页
            3.3.1.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中的假设缺乏实践可能性第83-84页
            3.3.1.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对于执法与司法存在很大难度第84页
            3.3.1.4 互联网双边市场之免费市场对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提出挑战第84-85页
        3.3.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改善与发展第85-87页
            3.3.2.1 较小损害替代分析法(Less Restrictive Alternative)第85-86页
            3.3.2.2 反向事实测试法(Counterfactual Test)第86页
            3.3.2.3 市场最低效率规模测试(Minimum Efficiency Scale)第86-87页
    3.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宏观影响第87-91页
        3.4.1 有助于厘清合同法与反垄断法针对排他性交易规制的边界第87页
        3.4.2 为纵向限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划定方向第87-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4章 排他性交易的行为认定研究第92-131页
    4.1 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规制路径第92-106页
        4.1.1 美国模式第92-101页
            4.1.1.1 排他性交易的规制变迁第92-100页
            4.1.1.2 小结——不定向的合理原则第100-101页
        4.1.3 欧盟模式第101-106页
            4.1.3.1 排他性交易历史变迁第101-105页
            4.1.3.2 小结——可抗辩的违法推定第105-106页
    4.2 排他性交易域外法律规范研究第106-119页
        4.2.1 美国法——逐步回归“适度的放任”第107-110页
            4.2.1.1 成文法第107-108页
            4.2.1.2 执法指南规定第108-110页
        4.2.2 欧盟法——与指南相伴的特殊规则第110-114页
            4.2.2.1 《欧盟运行条约》之规定第110-111页
            4.2.2.2 相关执法条例与指南第111-114页
        4.2.3 其他法域排他性交易法律规范之比较研究第114-119页
            4.2.3.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14-115页
            4.2.3.2 研究结果第115-118页
            4.2.3.3 其他法域之规定对于中国的相关启示第118-119页
    4.3 排他性交易行为认定标准及因素第119-129页
        4.3.1 市场结构因素第120-121页
            4.3.1.1 相关市场界定第120页
            4.3.1.2 市场份额与市场集中度第120页
            4.3.1.3 产品差异性及可替代性第120-121页
            4.3.1.4 市场进入壁垒或市场扩大障碍第121页
        4.3.2 行为评估因素第121-129页
            4.3.2.1 排斥率测试第121-128页
            4.3.2.2 行为持续时间及合同终止条款第128页
            4.3.2.3 交易环节第128-129页
        4.3.3 其他因素第129页
        4.3.4 小结第129页
    4.4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5章 排他性交易特殊性问题研究第131-147页
    5.1 特殊形式的排他性交易行为第131-138页
        5.1.1 理论共识与争议第131-135页
            5.1.1.1 共识第131-133页
            5.1.1.2 争议第133-135页
        5.1.2 实践中规则运用的缺陷第135-138页
            5.1.2.1 美国:同一行为对应不同评估标准第135-137页
            5.1.2.2 欧盟:对“合理原则”内涵缺乏深入理解第137-138页
        5.1.3 小结第138页
    5.2 特殊领域中的排他性交易——以互联网行业为视角第138-145页
        5.2.1 互联网行业排他性交易特点及问题研究第139-141页
            5.2.1.1 技术特点及跨地域性对行为认定的影响第139-140页
            5.2.1.2 互联网企业与用户之间协议可否纳入反垄断法管辖?第140页
            5.2.1.3 市场门槛低、动态竞争、行为持续时间短第140-141页
            5.2.1.4 小结第141页
        5.2.2 典型性互联网排他性交易案例研究——以Google案“反设事实测试”(Counterfactuals)为例第141-145页
            5.2.2.1 案情概述第141-142页
            5.2.2.2 案件分析第142-145页
    5.3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6章 排他性交易的中国反垄断问题及对策第147-169页
    6.1 我国关于排他性交易的立法现状及问题第147-154页
        6.1.1 法律规定及其问题第147-152页
            6.1.1.1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排他性交易规定的协调第147-148页
            6.1.1.2 缺乏明确的“排他性交易”字眼第148-150页
            6.1.1.3 《反垄断法》第十四条与第十七条之间的协调第150页
            6.1.1.4 “交易相对人”范围应包含实际交易人与潜在交易人第150-151页
            6.1.1.5 法条属于行为描述还是结果描述?第151-152页
        6.1.2 行政法规与指南规定及其问题第152-154页
            6.1.2.1 行政法规第152页
            6.1.2.2 执法指南第152-154页
    6.2 我国排他性交易实例研究第154-164页
        6.2.1 特殊形式的排他性交易——“利乐案”第155-159页
            6.2.1.1 基本事实与行为分析第155-157页
            6.2.1.2 案件意义第157-158页
            6.2.1.3 案件隐患第158页
            6.2.1.4 中国法下条件折扣规制的相应问题及启示第158-159页
        6.2.2 特殊行业的排他性交易——奇虎360诉腾讯反垄断案第159-162页
            6.2.2.1 案情介绍与行为分析第159-160页
            6.2.2.2 案件意义第160-161页
            6.2.2.3 案件思考第161-162页
        6.2.3 宿迁银控自来水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第162-164页
            6.2.3.1 案情介绍与行为分析第162-163页
            6.2.3.2 案件思考第163-164页
        6.2.4 小结第164页
    6.3 我国排他性交易反垄断规制对策及完善第164-167页
        6.3.1 短期对策第165-166页
            6.3.1.1 加强与深入对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研究第165页
            6.3.1.2 明确合理原则规制路径,完善分析评估过程第165页
            6.3.1.3 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第165-166页
        6.3.2 中长期规划第166-167页
            6.3.2.1 建立排他性交易乃至纵向非价格限制行为“案例群”机制第166-167页
            6.3.2.2 培养竞争法综合型人才第167页
    6.4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7章 结语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6页
附录A 与排他性交易有关的反垄断法律文件第186-193页
附录B 排他性交易典型案例选读第193-207页
致谢第207-209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9-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定承继之诉讼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国际证券监管中的相互认可制度